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3 月光曲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9自然段。 2.引导学生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在创作过程中情感的变化,感受他对兄妹俩的同情和关爱。 3.引导学生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拓展资源】 丛书:《流水和高山(节选)》《二泉映月》 【课型安排与课时建议】 精读引领课 课时建议: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听一段音乐(贝多芬《月光曲》),感受音乐的旋律变化,想象一下你的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让我们走进《月光曲》由来的传说,感受音乐的魅力吧。 活动一:品读三次对话,感受知音共鸣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关注文中的三次对话,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批注你的阅读感受。 课件出示贝多芬说的话:“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这点该是多么幸福。”教师简单介绍贝多芬生平及他说的这句名言,引导学生来理解贝多芬为什么会被这位热爱音乐却贫穷得姑娘所打动,主动为她演奏乐曲。 2.说说贝多芬为什么弹琴给盲姑娘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提示:边阅读边批注,关注人物身份,关注人物对话。 ———交流预设:第一次:同情穷兄妹俩,也被兄妹俩的手足之情打动。第二次: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贝多芬遇到知音,不由得产生了创作激情。 活动二:想象画面,体悟乐曲之妙 1.贝多芬的这首《月光曲》琴声究竟多美妙,哪一段文字将无形之乐化为有形之景? ———第9自然段。 2.展开想象:这段文字为我们展现了几幅画面? ———月亮升起、月亮升高、月光照耀。 图一: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图二: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图三: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3.引导学生配乐朗读,切身体会音乐的旋律,感受艺术的魅力。 指导朗读:由舒缓柔和到明快有力到高昂激荡 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跟随贝多芬的脚步,走进那间点亮音乐与温情的小屋。我们从三次对话中,听出了同情,听出了理解,更听出了“知音”二字的分量;我们从《月光曲》的文字中,看见了月亮升起、升高、照耀的三幅画面,也听见了音乐从舒缓走向激荡的灵魂之声。 艺术源于最真实的生活,最美的音乐为最懂它的人响起。愿你们也能像贝多芬一样,心怀善意,像盲姑娘一样,心怀热爱。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更多动人的音乐世界,感受不同大师笔下的旋律与情感。 布置作业: 反复朗读第9自然段,想象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再背诵下来。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走进了贝多芬的《月光曲》,在那温馨的小屋里,我们听到了知音之间的对话,也看见了月光随着琴声缓缓流淌的美丽画面。音乐,不仅是旋律,更是一种语言,一种情感,一种精神。 今天,我们将继续音乐之旅:先去听一听赵丽宏对贝多芬与莫扎特音乐的评价,感受“高山”的雄浑与“流水”的婉转;再走近民间艺人阿炳的《二泉映月》,在琴弦上倾听他对音乐的热爱。 活动三:对比音乐风格,领略大师风采 1.阅读《流水和高山(节选)》,边读边想象贝多芬和莫扎特的音乐所表达的意境,把你的理解与感悟批注在旁边,组内交流。 2.再读《流水和高山(节选)》,贝多芬和莫扎特的音乐风格(特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活动四:品读《二泉映月》,感悟乐中情怀 1.阅读周明春的《二泉映月》,说说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交流预设:若干画面———云遮月色朦胧;月光从云缝投下一缕清辉;黑暗中月光突然投射在“天下第二泉”,瞬间又消失……(从画面看到了阿炳坎坷的人生,看到了阿炳“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的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2.再读周明春的《二泉映月》,把文中最打动你的语句摘录下来,然后把你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