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7.2相交线 第1课时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平面内不重合的两条直线的一种位置关系———相交,研究相交线所形成的邻补角、对顶角的位置和数量关系,为后续更深入的几何学习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及性质是解决几何问题的常用工具,在后续学习三角形、四边形、相似形、圆等几何知识时,经常会用到这些基础概念和定理来进行推理和计算. 小学接触过相交线与平行线,但并未要求概念刻画与性质推导.小学阶段,几何学习以直觉感知为主,初中几何知识的学习过渡到以逻辑思维为主,几何计算需要必要的说理过程,学生还不习惯. 1.从位置关系及数量关系认识对顶角,并掌握对顶角的性质,培养抽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理解垂线、垂线段的概念,理解垂线的性质,体会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 3.能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理解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掌握“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的基本事实,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重点:从位置关系及数量关系认识对顶角,并掌握对顶角的性质,培养抽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理解垂线、垂线段的概念,理解垂线的性质,体会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 难点:能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理解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掌握“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的基本事实,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情境导入 活动一:展示图片,导入新课. 在平面上任意画出两条直线,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几种可能?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 在本节中,我们将研究两条直线相交构成的角及与之相关的一些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几何知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一起探究 活动二:探索对顶角的概念. 问题1:观察下图,你发现了什么? 答:直线与直线相交于一点,并形成了四个角. 问题2:观察∠1和∠3,它们有什么关系 师生活动:学生讨论,教师巡堂,预测会发现有不同的组合,教师请他们分别发言说出这么组合的缘由. 答:具有公共的顶点; 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概念归纳:像∠1和∠3这样,具有公共顶点,并且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我们把这样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问题3:图中还有对顶角吗? 答:∠2和∠4也是对顶角. 注意:对顶角是成对出现的. 设计意图:使新知识的产生建立在对周围环境的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增强对生活中的相交线、平行线的认识,建立直观的、形象化的数学模型. 活动三:对顶角的性质 探究:如图7.2-1,两条直线相交于点O,当其中一条直线绕点O转动时,∠1和∠3同时增大或同时减小.你能猜想出∠1与∠3的大小关系吗 猜想:对顶角相等. 做一做:你能用度量法或叠合法验证你的猜想吗 请试试看. 思考:你能从“同角的补角相等”这一事实出发,用说理的方法来验证你的猜想吗 下面,我们对猜想“对顶角相等”的正确性给予说明. 如图7.2-1,已知∠ 1与∠ 3是对顶角,那么∠ 1=∠ 3. 理由:因为 ∠ 1与∠ 2互补,∠ 2与∠ 3互补, 所以 ∠ 1=∠ 3(同角的补角相等). 总结:对顶角相等. 师生活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互相修改达成共识,并做好发言准备. 设计意图:在猜想和证明之间可以加入几何画板验证,一是增强几何直观,化抽象为形象;二是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思维过程,体验逻辑的严密性: 三是通过动态演示变化过程,帮助学生感受变化过程中的不变规.律,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思考:为了测量纸杯的侧壁交角,聪明的小红设计了如下的方案,她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如果能,你能说明其中的原理吗? 答:能.原理是:对顶角相等. 活动四:垂线的定义 教师课件演示木棒的运动过程,学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