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376767

6.2.2 组合与组合数 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09-19 科目:数学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15次 大小:1992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6.2.2,组合,合数,教学设计,格式
  • cover
《6.2.3 & 6.2.4 组合与组合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内容出自选择性必修三《第六章 计数原理》,排列与组合作为计数问题,是两个基本的计数模型,具有广泛的应用,在第六章的二项式定理以及第七章的二项分布和超几何分布中就有所体现。排列是学习组合的基础。在本节课,学生需要重点提高的是运用排列和组合这两个数学工具,将问题用排列或组合来解决。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组合的理解,难点是运用组合以及组合数公式解决问题。组合与排列的区别是基本重要的。 在对组合的理解上,要对组合问题不计较顺序这一点加以说明,进而说明排列与组合的区别,从而达到学生充分理解组合的概念的目的。在这一点上,教材把排列的例题变形成一个组合问题,将两道题进行对比,通过类比引出组合的定义。在引入组合的概念中,从例题来认识一般的组合问题,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教材还对排列与组合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说明,为组合数公式的推导做了铺垫。 在推导组合数公式的过程中,又进行了说明,将排列问题理解为先组合再求全排列,从而列出等式,得到组合数公式。在这一过程中,课本提出了一个探究———如何由排列数来求组合数”。课本以“4个元素取3个”为例进行说明,讲了两种由排列数求组合数的方法,但不足之处在于,课本将两种方法混杂,并且没有讲清楚第一种方法。熊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公式推导过程中,问题“根据排列写出组合”以及反问题“根据组合写出排列”可以很好地兼顾两种方法。 重难点 理解组合的定义,理解排列和组合的区别。 2、能运用组合模型解决简单的计数问题 教学目标 理解组合的定义,理解排列和组合的区别。 能运用组合模型解决简单的计数问题。 培养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旧课 3min 回顾上节课内容。 排列的定义:从m个不同元素中取出n(m≤n)个元素,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排列。 排列数的定义:m个不同元素中取出n(m≤n)个元素的所有不同排列的个数,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排列数,用符号表示。 排列数公式:,这里,m,n∈,并且m≤n。 上节课学习了排列和排列数,本节课要讲的内容则是组合和组合数。 提问,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复习旧课 回答问题,回忆旧课 复习排列的内容,便于展开本节关于组合问题的知识。 组合定义的引入 10min 我们之前学过排列的定义,,现在去掉排列定义中的“顺序”,就得到组合的定义。 组合的定义: 一般地,从m个不同元素中取出n(m≤n)个元素作为一组,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组合。 进行小组讨论:根据排列与组合的定义,结合刚刚所学的例题,讨论排列和组合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区别? 两者的共同点在于,都是从m个不同元素中取出n(m≤n)个元素的计数问题。 区别在于,排列需要考虑元素顺序,组合不需要考虑元素顺序。以前面的例题为例,在排列问题中,“甲乙”和“乙甲”是两种不同的情况,而在组合问题中,“甲乙”和“乙甲”则认为是相同的。 讲课 听讲,思考 引入并介绍了组合的定义。 排列定义的巩固练习 8min 先来回顾上节课的一个问题。 从甲、乙、丙3名同学中选出2名参加一项活动,其中1名同学参加上午的活动,另1名同学参加下午的活动,有6种不同的选法。 现在把问题进行改变,如下。 例题1:从甲、乙、丙3名同学中选2名去参加一项活动,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解:列举法。相比于排列问题,此时只需考虑3名同学中选哪2名,而不需要考虑选出的两名同学哪名参加上午的活动,哪名参加下午的活动。 因而有甲乙,甲丙,乙丙,共3种不同的选法。 像这样的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