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课时《不简单的杠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能力 能参与模拟测试活动,利用木板、小石头和大石头等材料,按照任务要求完成用杠杆撬动重物并将其从 A 处移到 B 处的操作,准确记录测试过程中的相关信息,如杠杆支点的位置、用力点的位置、撬动的效果等,培养动手操作和观察记录能力。 会尝试不同的杠杆使用方法(如改变支点位置、用力点位置等),对比不同方法的撬动效果,分析影响杠杆作用的因素,提出关于杠杆工作原理的猜想,并通过多次测试验证猜想。 在小组合作中,分工完成搭建杠杆、撬动重物、记录数据、分析讨论等任务,积极交流测试过程中的发现和遇到的问题,倾听他人意见,共同总结杠杆的作用和特点,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二)科学思维能力 通过对不同杠杆使用方法的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运用归纳和推理的思维方法,总结出杠杆在撬动重物时的作用,如是否省力、在什么情况下省力等,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基于测试过程中的发现,理解杠杆的支点、用力点和阻力点三个关键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对杠杆作用的影响,如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不同,杠杆的省力情况不同,锻炼分析推理能力。 能将实验中得出的杠杆作用与生活中的杠杆类工具联系起来,举一反三,理解不同杠杆工具的设计原理,培养迁移思维能力。 (三)科学素养 知道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了解其基本结构,包括支点、用力点和阻力点,掌握杠杆的主要作用是省力或改变用力方向,以及不同情况下杠杆的工作特点。 认识到生活中许多工具都是杠杆的应用,如撬棍、羊角锤、筷子、天平等,了解这些工具是如何利用杠杆原理工作的。 了解古人利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体会杠杆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感受简单机械的智慧和价值。 (四)责任态度 在模拟测试过程中,遵守操作规范,注意安全,爱护实验器材,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器材损坏或人员受伤,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激发对杠杆等简单机械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观察生活中的杠杆类工具,主动思考其工作原理,培养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认识到杠杆的发明和应用是人类智慧的体现,培养尊重科学、崇尚发明创造的态度,明白利用科学知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通过模拟测试活动,认识杠杆的基本结构,即支点、用力点和阻力点。 理解杠杆的作用,知道杠杆可以省力或改变用力方向,以及当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 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类工具,了解它们是如何利用杠杆原理工作的。 (二)教学难点 理解杠杆三个要素(支点、用力点、阻力点)之间的关系对杠杆作用的影响,特别是不同位置关系下杠杆省力情况的变化,这需要较强的空间想象和逻辑推理能力。 在模拟测试中,准确确定支点、用力点和阻力点的位置,并分析它们对撬动效果的影响,避免因要素判断不清导致对杠杆原理理解错误。 能将杠杆原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分析复杂杠杆工具的工作原理,如筷子作为费力杠杆的作用,培养知识迁移和综合应用能力。 三、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教师播放一段古人用木棒撬动大石头的视频片段,提问学生:“视频中古人用什么工具搬动了沉重的石头?这种工具为什么能让他们轻松地撬动大石头呢?你们在生活中使用过类似的工具吗?” 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杠杆类工具,如撬棍、羊角锤等,并分享它们的作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杠杆。 通过古人利用杠杆的视频,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初步感知杠杆的作用,结合生活经验,为后续的模拟测试活动做好铺垫。 (二)探究活动 模拟测试:撬动重物: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准备一块木板(作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