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433436

【高中语文】作文素材周周练【六月第1期第2练(工匠精神、科技创新、文化自信)】

日期:2025-10-2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55次 大小:8979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自信,文化,科技创新,精神,工匠,高中
  • cover
一、主题分类 1 (一)主题4:工匠精神类(故宫文物修复师) 1 (二)主题5:科技创新类(西中国首条量子芯片生产线) 4 (三)主题6:文化自信类(中法联合敦煌展) 7 主题4:工匠精神类 【作文素材】毫厘间铸造文明丰碑———故宫文物修复师的极致匠心 【事件背景】 2025年,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团队首次公开“毫厘修复术”核心技术,揭开了这座皇家宫殿文物“延年益寿”的神秘面纱。从书画装裱到青铜器修复,从钟表机械到织绣工艺,一代代修复师以毫米为刻度,用现代科技赋能传统技艺,让《清明上河图》的绢本纤维重获生机,让乾隆花园的烫样残片复原盛世细节。这项技术不仅是对文物“最小干预”原则的实践,更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密码。 【多维解读与适用角度】 1. 工匠精神:在毫厘间追求极致 青铜器修复师吕团结手持电动锉刀,在0.1毫米的误差范围内打磨青铜碎片。他的工作台上,X光片清晰显示着西周蟠螭纹鉴内部肉眼不可见的裂隙。这种将传统錾刻与现代检测技术结合的“复合手术”,让国宝级文物在精准修复中重焕光彩。正如他所说:“修复不是复制,而是与古人对话。”这种对话需要跨越时空的专注力,在故宫文物医院,修复师们日均工作8小时,每年让超过300件文物“恢复健康”。 适用论点: 极致匠心是文化传承的基石 传统技艺需要现代科技的“显微镜” 在重复中创造永恒的价值 2. 文化传承:从指尖到时代的接力 90后织绣修复师陈杨的针尖在0.05毫米的蚕丝间穿梭,她正在复原一件清道光时期的缂丝方凳垫。这项需要劈开丝线八份的技艺,要求修复师“心如发细,手如秤稳”。在故宫,这样的年轻面孔已占修复团队的60%,他们通过“师承制+学术训练”模式,既掌握《髹饰录》记载的古法,又能操作激光清洗设备。当00后修复师张仲倩在乾隆花园烫样复原项目中,通过3D建模技术还原出“萃赏楼”门窗比例时,传统营造技艺正以数字形态获得新生。 适用论点: 文化传承需要青春力量的注入 从“传手艺”到“传思维”的升级 科技赋能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3. 使命担当:在方寸中守护文明 面对疫情期间的闭馆压力,故宫文物修复团队启动“闭馆不停工”计划。钟表修复组在王津带领下,通过视频会议与大英博物馆专家联袂修复一座18世纪铜镀金变魔术人钟。当这座拥有7套独立传动装置的机械奇迹重新奏响时,修复日志上密密麻麻记录着中英双语的调试数据。这种跨越国界的合作,印证了故宫人“把文物完美交给下一个600年”的承诺。正如副院长赵国英所言:“我们修复的不仅是文物,更是文明对话的桥梁。” 适用论点: 守护文明需要超越个体的担当 在开放中实现文化的永续发展 从“馆舍天地”到“大千世界”的视野拓展 【经典语录】 “修复不是与时间赛跑,而是让时间在文物上停驻。”———故宫书画修复师杨泽华 “我们这一代人,既要当好‘文物医生’,更要做好‘文化翻译’。”———故宫文物医院院长屈峰 “当00后开始用算法分析《千里江山图》的矿物颜料分布,传统就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故宫数字与信息部主任苏怡 【写作示范段落】 文化中国的传承与创新,是一种对于过去的尊重与珍视。在故宫文物医院,90后青铜器修复师李明正用多光谱成像技术解析商代青铜斝的锈蚀成分,显微镜下0.05毫米的蚕丝在织绣修复师指间穿梭。这些守护者将X光片与《考工记》并置,让激光清洗机与錾刻刀对话,在毫米级的精度里丈量历史。正如修复大师杨泽华所言:"修复不是与时间赛跑,而是让时间在文物上停驻。"当00后非遗传承人用3D打印复刻榫卯结构,当数字技术让《永乐大典》残卷在云端重生,我们以敬畏之心守护文明根脉,让甲骨文的卜辞在数据库中永续流传。 【作文实战】 传承文化基因,激活千年文明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大江东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