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三黑和土地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了解农民与土地的生存关系。 2.识记有关作者苏金伞的文学常识。 3.体会农民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之情。 知识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关键诗句,多层次地朗读和感悟;联系学生实际,体会农民对土地失而复得后的幸福喜悦的心情。 激发爱护土地的情感,懂得必须用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珍惜土地资源,保护自己的家园。 学习目标 重点:感悟诗歌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 难点:联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获得对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园的深刻认识,激发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是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它无私地奉献自己的一切,只为了给我们提供衣食所需。离开了这片土地,我们将举步维艰、难以继日。三黑深爱着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当他真正拥有这片土地的时候,他不仅满怀喜悦,而且憧憬着未来通过辛勤的劳动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三黑和土地》,感受翻身做主人的农民对土地的情思。 诗歌以“三黑和土地”为题,交代了写作对象和写作内容。“三黑”是主人公,“土地”是三黑赖以生存的支柱;这首诗主要写了三黑和土地的关系,展现了三黑对自己脚下的土地的情感。 2.理解题目在文中的作用。 苏金伞(1906—1997) 原名苏鹤田,河南睢县人,是我国“五四”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之一。1946年,《大公报》介绍苏金伞时说:“他的诗讽刺深刻得体,当世无第二人”。苏金伞于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代表作品有《地层下》《窗外》《鹁鸪鸟》等。 3.作者简介 苏金伞从小生长在农村,能深刻体会到农民对土地的挚爱,作为我国乡土诗派的代表人物,苏金伞晚年对乡土的回忆几乎处处皆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解放区进行的土地革命让劳动人民获得了宝贵的土地。本诗就再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获得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4.写作背景 5.现代诗 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最早可追源到清末,是诗歌的一种,与古典诗歌相比而言,虽都为感于物而作,但一般不拘格式和韵律。现代诗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与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这首诗主要写了三黑分到了土地,他的生活和心理都发生了改变。诗歌表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后的喜悦心情,抒发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展现了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读课文,边读边思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诗歌可以分为几部分?请给每部分概括一个小标题。 初读课文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3节):写农民真正拥有了土地后异常欢喜的情景。 第二部分(第4—8节):写三黑翻地耙地,同时欣赏着自己的土地和劳作。 第三部分(第9—12节):以蝈蝈儿为线索,把三黑小时候和现在的生活、心情进行了对比。 第四部分(第13—14节):写三黑的打算。 第五部分(第15节):收束全诗,点明中心———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 获得土地,异常欢喜;翻地耙地,愉快劳作;今昔对比,变化巨大;热爱土地,憧憬未来;翻身做主,心情甜蜜。 小标题: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学习诗歌第一部分,感知农民与土地的关系。 (1)默读诗歌第1—3节,思考:哪节诗清楚地告诉我们农民与土地的关系? (2)品读第1节诗。 第1节诗 这是诗歌的首句,具体阐述了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这里的“有了土地”具有深层的含义,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可知,“有了土地”指的是土地革命以后,农民实实在在地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这和以前向地主租地当佃户,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