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19 三黑和土地 土地,是劳动人民赖以生存的家园,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三黑的土地,走进诗歌的王国,去感受土地带给劳动人民的快乐吧。 三黑和土地 作者介绍 苏金伞(1906-1997),原名苏鹤田,河南睢县人,是中国五四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之一,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1946年,《大公报》介绍苏金伞时说,"他的诗讽刺深刻得体,当世无第二人"。 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河南省文联第一届主席,著有诗集《地层厂》、《窗外》、《鹁鸪鸟》、《苏金伞诗选》、《苏金伞诗文集》等。 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苏金伞诗选》(人民文学-出卷网-1983年版),略有改动。苏金伞从小生长在农村,能深刻体会到农民对土地的渴求与挚爱。作为我国乡土诗派的代表人物,苏金伞晚年对乡土的回忆,几乎触处皆诗。新中国成立前夕,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使贫苦农民从地主手中夺回土地,让劳动人民获得了宝贵的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本诗再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们获得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最早可追源到清末,是诗歌的一种,与古典诗歌相比而言,虽都为感于物而作,但一般不拘格式和韵律。 现代诗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与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现代诗 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 朗读课文两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情感。 词 语 解 释 松散( ): 旱天( ): hàn tiān 合适( ): 土疙瘩( ): 耙( ): 公粮( ): hé shì tǔ gē dá pá sōng sǎn 长时间没有降水或降水太少。 符合实际情况或客观要求。 土结成的块状物。 用耙子平整土地或聚拢。 课文中指泥土不紧密。 gōng liáng 农业生产者或农业生产单位每年缴纳给国作为农业税的粮食(现已取消)。 近 义 词 反 义 词 合适 适宜 温暖 暖和 松散 疏松 松散 紧密 温暖 冰冷 白霎霎 黑漆漆 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可以分为几部分? 这首诗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把握主要内容 诗歌以“三黑和土地”为题,交代了写作对象,“三黑”是主人公,“土地”是三黑赖以生存的支柱。本文写了新中国成立前夕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共产党让劳动人民重新获得宝贵的土地。 理清课文脉络 第三部分( ): 理 清 结 构 第一部分( ): 第1—3小节 写农民们拥有土地后的喜悦、激动。 第二部分( ): 第4—14小节 写三黑认真地耙着属于自己的土地。 第15小节 写三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把握主要内容 课文里展现了哪几幅画面?请你请给每个画面起一个小标题。 互动课堂 自由朗读1-3小节: 1.说一说农民对土地有着什么样的感情? 2.标出相关句子,说说你的看法。 农民一有了土地, 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 活像旱天的鹅, 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急迫心情 比喻 恨不得把每一块土, 都送到舌头上, 是咸是甜, 自己先来尝一尝。 恨不得自己变成一粒种子, 躺在土里试一试, 看温暖不温暖, 合适不合适。 反复 反复,是根据表达需要,有意让一个句子或词语重复出现的修辞方法,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 热爱土地 朗读4-9小节回答问题 1.三黑是怎么耙地的? 2.三黑耙出的地是什么样子的? 3.“从来没睡过这么好的床”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三黑就是这样地翻着土地。 从东到西,从南到北, 每一寸土都给翻起, 每一块土疙瘩都给细细打碎。 精耕细作,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 地翻好,又耙了几遍, 耙得又平又顺溜, 看起来 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 这么松散的地, 简直是一张软床, 叫人想在上面打滚, 想在上面躺一躺。 比喻,写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