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454174

5.3.3 血液循环是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5-2026学年生物学济南版八年级上册

日期:2025-09-27 科目:生物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7次 大小:10096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5.3.3,格式,八年级,济南,生物学,学年
  • cover
第三节 血液循环是物质运输的途径 1.通过分析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过程,归纳出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的流动方向、成分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理解在物质运输途径中,氧气和营养物质随血液运输到组织细胞,参与细胞的呼吸作用,释放能量,同时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被运输排出,构建物质与能量观。 3.通过学习血压与脉搏的相关知识,形成正确的健康观。 重点:血液循环的途径及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难点: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出示输液图示,提出:患肺炎的人需要静脉注射消炎药,药物注射到了血管,为什么能够治疗肺部炎症呢 学生思考、作出猜测。 情境问题设计,大胆猜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问题引导 探究新知 (一)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 1.将学生每4人分成一个小组,每组领取一张作业纸(纸上设计出血液循环模式图,不标名称),让学生通过讨论、思考,在作业纸上标出心脏和血管的名称,并用箭头标出血液流动的方向,在作业纸最下方试写出血液循环的途径。 展示学生学习的成果,教师进行科学评价。 2.出示“血液循环途径示意图”,思考:血液循环分为哪两部分 左心室和右心室的血液将会流向何处 3.再次展示血液循环图片和体循环视频,思考以下问题: 体循环的起点、终点及大致路径是什么 师生交流总结体循环的路径(教师板书),同时强调:起点是心室的原因是心室收缩,把血液压入动脉,而静脉把血液送回心房,故心房是血液循环的终点。 4.教师提问:在体循环的过程中,血液成分发生了变化,是因为发生了物质交换。接着出示动画演示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提出:如何进行物质交换 交换的结果是什么 师生交流总结:通过体循环为组织细胞送去营养物质和氧气,同时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带走。 5.教师讲解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 6.展示血液循环图片和肺循环动画,思考以下问题: 肺循环的起点、终点及大致路径是什么 7.师生交流总结肺循环的路径,教师板书。 8.教师提问:在肺循环的过程中,血液成分发生了变化,是因为发生了物质交换。出示动画演示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提出:如何进行气体交换 交换的结果是什么 师生交流总结:通过肺循环,血液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9.小结: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它们的汇聚点在心脏,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血液循环途径,为人体各处组织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和氧气,带走代谢废物。 10.出示通过自制的人体血液循环模型演示血液在人体内的流动过程,将血液循环途径和血液成分的变化过程进行整合。同时区分动脉和静脉是血管名称,动脉血和静脉血是血液名称。 11.出示表格,比较体循环和肺循环。 项目体循环肺循环起点左心室右心室终点右心房左心室血液变化动脉血→静脉血静脉血→动脉血途径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联系同时进行,在心脏处连通起来,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路线 学生在作业纸上标出心脏和血管的名称,并用箭头标出血液流动方向。 学生尝试划分: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 学生观看、思考、讨论、总结:体循环的起点是左心室,终点是右心房。路径为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学生观看,思考、交流,总结:血液中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穿过毛细血管壁扩散进入血液。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 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总结:肺循环的起点是右心室,终点是左心房。路径为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 学生观看,思考、交流,总结:肺泡中的氧气穿过肺泡壁、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穿过毛细血管壁、肺泡壁进入肺泡,然后排出体外。 学生总结并填写表格。 通过学生互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