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课时 眼是视觉器官 1.通过描述眼的结构,分析各结构的功能,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概述视觉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通过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重点: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近视形成的原因以及矫正。 难点:1.通过模拟眼球成像原理实验,正确理解眼球的结构和各结构的功能。 2.理解并描述出视觉的形成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和问题:放学回家的路上,突然间狂风大作,电闪雷鸣,乌云密布,豆大的雨点迎面扑来,这时候,你会怎样做呢 找地方避雨 你怎么判断出要下雨呢 学生思考问题后回答: 乌云:看———视觉; 狂风:感———触觉; 闪电:看———视觉; 雷鸣:听———听觉; 联系生活实际,能够更深层次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二、问题引导 探究新知 (一)眼球的结构 1.组织同桌之间相互观察对方的眼睛,并指导学生认识眼睛的结构。 教师重点梳理: 眼睛的结构 2.出示眼球结构示意图和多个模型,引导学生认识眼球的结构,并提出:眼球由哪些部分组成 分组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点评,最后总结: 眼球 3.组织学生自主学习,了解眼球各部分的特点或功能。 组织学生展示交流,并适时点拨,指导学生形成正确认识。 4.出示不同颜色眼睛图片,提出问题:人的眼睛的颜色为什么不一样 教师总结:眼睛的颜色实际上是虹膜的颜色。虹膜中色素的量不同,所以眼睛颜色不同。 5.出示图片:中午和傍晚两个时间段中猫的眼睛,提出问题:你怎样区分哪只猫是中午的,哪只猫是傍晚的 组织学生活动探究:观察光照强弱不同时瞳孔的变化。 教师总结:瞳孔可以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线的多少。 6.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模拟眼球成像原理。 方法步骤:①取一个凸透镜、一块白屏和一个F光源。 ②将凸透镜放在竖立的白屏和F光源之间。 ③调整F光源、凸透镜、白屏三者之间的距离,直到白屏上出现清晰的物像。 学生观察了解眼睛的结构:包括眼球和附属结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问题引导,利用手中的模型结合课本示意图认识眼球的结构。小组代表介绍学习成果。 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了解眼球各部分的特点或作用。 学生思考回答:虹膜中含有色素,眼睛的颜色与虹膜有关。 分析猜测:根据瞳孔大小区分,瞳孔小的是中午的猫,瞳孔大的是傍晚的猫。 在教师指导下,小组合作,用小手电筒斜射眼睛,观察瞳孔的变化。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中将自己的知识储备得以最有效的开发,并与他人共享,同时也获取了新知识。 在活动中体验感知,构建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 ①凸透镜、白屏分别模拟眼球中的什么结构呢 ②如果换上曲度较大的凸透镜而白屏的位置不动,或者白屏向后移动,而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动,会出现什么结果 教师总结:眼睛通过调节晶状体的曲度从而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视近物时,晶状体曲度变大,视远物时,晶状体曲度变小。 7.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本P117,思考:视觉是如何形成的 师生交流、点评,最后强调:在视觉形成过程中,晶状体起主要折射作用,视网膜能接受物像刺激,产生神经冲动,视神经将神经冲动传至视觉中枢,视觉最终在视觉中枢形成。 (二)近视的形成及预防 1.过渡:对于正常人的眼睛来说,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都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但为什么我看到班里有些同学带上了眼镜呢 2.指导学生交流:谈一谈近视对视觉的影响及结合自己的情况谈谈造成近视的不良习惯。 交流总结:长时间近距离看书,和一些不正确的看书姿势等,会导致晶状体过度变凸或眼球前后径过长。 3.教师演示近视形成实验:晶状体过度变凸,那么当看远处物体时,(将F光源移至远处),晶状体不能恢复原状,观察物像。 4.指导佩戴近视镜的同学描述眼镜中间和边缘部分的厚度有何区别 引导学生认识凹透镜。 5.继续实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