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失意不失赤子心 ———《书 愤》 南宋·陆游 情境导入 实验中学文学社拟举办一次“最受同学们喜爱的爱国诗人”评选活动,各班需推选一位爱国诗人作为候选人,投稿人需明确推选缘由并为其拟写一份颁奖词。 你的好友李想是该校的一位学生,被《书愤》这篇爱国诗歌触动,决定推选陆游为“最受同学们喜爱的爱国诗人”,但文笔有限,想请你按照要求帮助他投稿。 学习目标 1.借助读懂诗歌的方法来理解诗歌内容,分析作者感情,把握诗歌主旨,理解书愤之“愤”。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学习并继承陆游的爱国主义精神。 1、抓题目 2、抓作者(知人论世) 3、抓诗句(关键词) 4、抓注释 “四抓”: “三么”: 1、写了什么?(内容、意象、意境) 2、用了什么手法? 3、抒发了什么情感? 学法指导:读懂诗歌的“四抓三么” 书: 书写 愤懑,悲愤 书写心中的愤懑、不满。 愤: (一)抓题目 书愤: 一、预学:基础检测 1.知人 (1)陆游,字 ,号 ,山阴(浙江绍兴)人。 (朝代)著名 诗人、词人,一生坚持抗金主张。 生于北宋危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亲友间爱国思想的熏陶。 (2)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现存9300多首)。诗集有《 》《 》。 务观 放翁 南宋 渭南文集 (二)、抓作者—知人论世 爱国 剑南诗稿 南宋时, 入侵,中原沦陷在即。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 的利益,一再遭受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本诗创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 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 ———,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 ”,于是,诗人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金兵 投降派 62 报国欲死无战场 书生无地效孤忠 2.论世 (三)抓重要字词 中原北望气如山 气如山: 塞上长城空自许 塞上长城: 出师一表真名世 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伯仲: 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 比喻守边御敌的将领 名传后世 可以相提并论 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诗歌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愤 初步感知 基调是悲愤,但又有豪壮之情 1、所“书”何事? 2、所抒何“愤”? 3、如何抒“愤”? 三、导学:问题驱动 把握文本内容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书” 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1、所“书”何事? 赏析诗歌 一“愤”报国无门 二“愤”壮志难酬 三“愤”年华空老 四“愤”收复无望 国土沦陷,“主和”派把持朝政,阻挠北伐 书愤 陆 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辉煌已逝,请缨无路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岁月蹉跎,徒负才华 朝廷苟且偷安,无人领军 2、所抒何“愤”? 《书愤》 手法 作用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直抒胸臆 艰,道出辛酸与坎坷,暗指投降派对敌人妥协退让,对爱国志士排挤打压。“气如山”,当年的豪情壮志,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豪情。 列锦 组成了两幅气势宏大的战场画卷,与如今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用典 借用刘宋名将檀道济自比为“万里长城”的典故。表明诗人年少时以捍卫国家、扬威边疆的雄心壮志。但一个“空”字又表现了他徒负才华、大志落空的无奈和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