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道德与法治 统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大家排好队 ——— 还是排队好》是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 16 课第一课时内容。教材通过 “发礼物排队与拥挤对比、生活中排队场景(乘车、上下楼梯等 )”,引导学生感知排队的意义(公平、有序、文明 ),是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社会公德心的基础内容,助力学生建立 “排队好,要遵守” 的认知。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已有排队经历,但对 “排队的意义(公平、秩序 )” 理解浅显,存在 “插队、拥挤” 行为。他们对直观对比场景(排队 vs 拥挤 )感受强烈,需借助体验活动、案例分析,明白排队的价值,养成自觉排队习惯。 核心素养分析 政治认同:感受 “排队” 是社会文明秩序的体现,认同排队是公民遵守公共规则的基本素养。 道德素养:养成自觉排队的道德习惯,明白排队能保障公平、维护秩序、彰显文明。 法治观念:初步渗透 “公共秩序规则” 意识,知道排队是遵守公共秩序的要求,需自觉践行。 健全人格:通过认识排队意义,增强规则意识与社会适应力,培养守序、礼让的人格特质。 责任意识:强化 “维护排队秩序” 的责任担当,主动排队,提醒他人遵守排队规则。 教学重点 对比感知排队与不排队的差异,理解排队的意义(公平、有序、文明 )。 初步建立自觉排队的意识,知道在公共场景(发礼物、乘车等 )要排队。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将 “排队好” 的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长期自觉在公共场景排队。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含排队与拥挤场景对比动画、生活排队视频 )、“排队体验道具”(模拟礼物盒、排队标识线 )、“排队小考官” 情景卡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和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创设 “班级发神秘礼物” 情境,先让学生 “自由争抢礼物”,再组织 “排队领礼物”,提问:“两种方式,你感觉哪种好?为什么?” 引出 “还是排队好” 主题。 学生活动:参与争抢与排队体验,对比感受,表达对排队的认可,感知排队价值。 设计意图:以亲身对比体验导入,激活学生对排队意义的直观认知,自然开启新课。 二、讲授新课 第一模板:还是排队好 环节 1:“排队 vs 拥挤大对比” 教师活动:播放教材 “发礼物排队与拥挤”“乘车 / 楼梯排队与混乱” 场景图片,提问:“排队和不排队,场面、心情、结果有啥不同?” 引导总结(排队 — 有序、公平、开心;不排队 — 混乱、争抢、不愉快 )。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踊跃分享对比感受,理解排队对维护秩序、保障公平的意义。 设计意图:借教材场景对比,让学生清晰感知排队的价值,建立认知基础。 环节 2:“生活排队大搜索” 教师活动:发放 “排队观察卡”,布置任务:“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要排队(如食堂、校门口 ),记录下来并说说排队的好处!” 结合课件展示 “医院、银行” 等排队场景,拓展认知。 学生活动:回忆生活,填写观察卡(记录排队场景、好处 ),回教室分享(如 “食堂排队能快速打到饭” )。 设计意图:通过 “生活关联”,让学生发现排队的普遍性与重要性,强化规则意识。 环节 3:“排队实践小剧场” 教师活动:设置 “排队闯关”(发礼物排队、乘车排队、上下楼梯排队 ),用 “排队体验道具” 模拟场景,让学生分组演练,强调 “守秩序、懂礼让(如让老人先排 )”,教师指导细节(站位、等待耐心 )。 学生活动:积极参与分组演练,学习排队礼仪,强化自觉排队的行动意识。 设计意图:通过 “实践 + 表演”,让学生沉浸式应用排队规则,落实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三、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排队小考官” 教师活动:设置 3 道排队情景题: 情景 1:食堂打饭,前面同学慢,能插队吗?(不能,要耐心排队 ) 情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