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道德与法治 统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我们不乱扔 ——— 我喜欢哪个地方》是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 15 课第一课时内容。教材通过对比 “整洁 / 脏乱” 的场馆、自然场景,以及研学垃圾处理的讨论,引导学生感知整洁环境的美好,理解不乱扔垃圾的意义,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基础内容,助力学生建立 “爱护环境,从自身不乱扔做起” 的认知。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对美好环境有直观喜好,但对 “乱扔垃圾的危害” 理解浅显,存在随手丢垃圾、不重视环境整洁的行为。他们对对比场景感受强烈,需借助直观案例、体验活动,明白整洁环境的价值,养成爱护环境、不乱扔的习惯。 核心素养分析 政治认同:感受整洁环境是社会文明的体现,认同爱护环境、不乱扔垃圾是公民基本责任。 道德素养:养成不乱扔垃圾、爱护环境的道德习惯,明白整洁环境需大家共同维护。 法治观念:初步渗透 “环境爱护” 相关规则意识,知道不乱扔垃圾是遵守公共秩序的表现。 健全人格:通过认识整洁环境价值,增强审美与环保意识,培养珍惜、爱护环境的人格特质。 责任意识:强化对环境整洁的责任担当,主动做到不乱扔,提醒他人爱护环境。 教学重点 对比感知整洁与脏乱环境的差异,理解整洁环境的美好与重要性。 初步建立不乱扔垃圾的意识,知道垃圾应合理处理(如放入垃圾袋、垃圾桶 )。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将 “不乱扔垃圾” 的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长期自觉维护环境整洁。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含整洁 / 脏乱环境对比图片、环保动画 )、“环境观察记录卡”(空白卡,记录身边整洁 / 脏乱场景 )、模拟垃圾道具(废纸团、果皮模型 )、小垃圾桶模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和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展示教材 “整洁 / 脏乱” 的场馆、河流场景图片,提问:“这两组地方,你喜欢哪个?为什么?” 引导学生分享对整洁、脏乱环境的感受,引出 “我喜欢哪个地方” 主题。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表达对整洁环境的喜爱及对脏乱环境的不喜,感知环境整洁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以对比场景导入,激活学生对美好环境的向往,自然引出环境整洁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 第一模板:我喜欢哪个地方 环节 1:“整洁环境的美好” 教师活动:播放一段 “整洁校园、公园” 的视频,提问:“在整洁的地方,你感觉怎么样?能做哪些开心的事?” 引导学生总结(心情舒畅、方便玩耍 / 学习 ),感受整洁环境的价值。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分享在整洁环境中的体验,理解整洁环境对生活的积极影响。 设计意图:借视频体验,让学生直观感受整洁环境的美好,建立情感认同。 环节 2:“脏乱环境的烦恼” 教师活动:展示 “脏乱街道、河流” 的图片,提问:“脏乱的地方给人什么感觉?会带来哪些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影响心情、滋生细菌、破坏生态 ),理解乱扔垃圾的危害。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踊跃分享脏乱环境的不良影响,深化对 “不乱扔垃圾” 必要性的认知。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让学生明白乱扔垃圾会破坏环境美好,为养成不乱扔习惯做铺垫。 环节 3:“身边环境大观察” 教师活动:发放 “环境观察记录卡”,布置任务:“去校园、小区找一找,哪些地方整洁,哪些地方有垃圾乱扔?回来和同学分享!” 提醒观察安全,巡视指导记录(如 “操场角落有废纸” )。 学生活动:实地观察身边环境,填写记录卡,回教室分享发现(如 “图书馆很整洁”“花坛里有果皮” )。 设计意图:借 “实地观察”,让学生发现身边环境问题,引发爱护环境、不乱扔的行动思考。 三、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垃圾小管家” 教师活动:设置 3 道垃圾处理情景题: 情景 1:吃完香蕉,果皮要扔在哪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