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鼓响咚咚》教案 学科 小学音乐 年级册别 一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音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小鼓响咚咚》是一首充满童趣的歌曲,是本教材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其旋律活泼欢快,节奏简单明快,以小鼓为主题,歌词形象生动,描绘了小朋友敲小鼓的欢乐场景。它在教材中起到了培养学生节奏感、音准能力以及对音乐感知和表达能力的作用。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音乐知识和技能相对缺乏。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身心发展处于快速阶段,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但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在学习这首歌曲时,可能在把握音准、理解歌词意境和表现歌曲情感上存在困难。可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实践活动来突破这些障碍。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通过聆听歌曲《小鼓响咚咚》,精准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旋律和节奏,提升对音乐的感知敏锐度。 2. 体会歌曲中所蕴含的欢快情绪,增强对音乐情感的审美能力。 艺术表现 1. 能够准确、流畅地演唱歌曲《小鼓响咚咚》,展现良好的音准和节奏感。 2. 用富有表现力的声音和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歌曲的欢快氛围。 创意实践 1. 尝试根据歌曲的节奏和旋律,进行简单的节奏创编活动。 2. 发挥想象力,为歌曲添加独特的表演动作和表情。 文化理解 1. 了解小鼓在音乐文化中的作用和意义,拓宽音乐文化视野。 2. 感受歌曲所传达的童真童趣,体会音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准确把握歌曲的节奏,尤其是其中简单明快的节奏型。 2. 掌握歌曲的音准,清晰、准确地演唱每一个音符。 3. 理解歌曲的歌词内容,体会其中的欢快情感,并能有感情地演唱。 难点 1. 处理歌曲中音准较高或节奏较复杂的部分,如“咚咚咚,咚咚咚,它把快乐带给我”这句。 2. 用富有表现力的声音和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歌曲的欢快氛围,而不仅仅是机械地演唱。 3. 引导学生发挥创意,进行简单的节奏创编和表演创新。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音响设备、小鼓道具、节奏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巧设情境 — 引 “探究” 小鼓导入 (1) 教师提前在教室外等待,模仿小鼓的声音“咚咚咚”,迈着轻快的步伐走进教室。这一独特的入场方式瞬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将全部目光聚焦到老师身上。 (2) 教师微笑着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刚才老师模仿的是什么声音呀?”用亲切的语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3) 当学生回答出是小鼓的声音后,教师热情地给予肯定和鼓励,如“大家真聪明,一下子就听出来了!”然后拿出精心准备的小鼓道具,向学生展示小鼓的外观,介绍小鼓的构造和材质。 (4) 教师亲自示范敲出不同的节奏,如“咚咚 咚”“咚 咚咚”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鼓声音的丰富变化和独特魅力。 (5) 再次提问:“小鼓的声音是不是很有趣呀?不同的节奏给你们什么样的感觉呢?”引导学生深入感受小鼓声音的特点。 (6) 向学生宣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小鼓的歌曲,叫做《小鼓响咚咚》。”激发学生对歌曲的学习兴趣。 (7)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鼓在音乐中的作用,教师简单介绍一些小鼓在不同音乐风格中的运用实例,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8)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说一说自己心目中小鼓还能敲出哪些有趣的节奏。 1. 被老师模仿的声音吸引,积极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2. 仔细观察小鼓的外观,聆听小鼓发出的不同节奏。 3. 用心感受小鼓声音的特点,尝试描述自己的感受。 4. 发挥想象力,分享自己对小鼓节奏的想法。 评价任务 回答积极: 观察认真: 感受准确: 设计意图 通过独特的导入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鼓的声音特点,为学习歌曲做好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