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课时《电和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能力 能按步骤完成 “通电线圈靠近指南针” 的实验,准确绕制线圈,正确连接电路(电池、导线、开关),观察并记录指南针的偏转现象,培养动手操作和细致观察能力。 能主动探究 “线圈如何放置使指南针偏转角度最大”,通过多次调整线圈与指南针的相对位置(如平行、垂直、倾斜),对比不同情况下的偏转效果,得出最优放置方式,提升对比实验和归纳能力。 能运用线圈和指南针检测废电池是否还有剩余电量,根据指南针是否偏转及偏转程度判断电池状态,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科学思维能力 通过分析奥斯特实验现象(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运用推理的方法得出 “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的结论,理解 “电可以产生磁”,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从 “线圈放置方式影响偏转角度” 的实验结果中,归纳出 “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关” 的初步认识(如线圈平面与磁针平行时磁场作用更显著),锻炼归纳概括能力。 结合实验现象和生活实例,思考 “电和磁能否相互转换”,建立 “电 - 磁” 关联的系统思维,为后续学习电磁转换奠定基础。 (三)科学素养 知道 1820 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的重要发现: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电可以产生磁),这一发现打开了人类大规模利用电能的大门。 理解 “电流的磁效应”:通电线圈能产生磁性,使指南针偏转,偏转角度与线圈放置方式、电流大小等因素相关。 了解电生磁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磁铁、电磁继电器),认识到基础科学发现对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 (四)责任态度 实验中严格遵守操作规范,正确使用电池和导线,避免短路,爱护实验器材(如指南针),培养安全实验和爱护工具的意识。 尊重实验事实,如实记录指南针的偏转现象,即使与预期不符也不篡改数据,培养科学诚信。 对奥斯特的 “偶然发现” 产生兴趣,体会科学探究中 “细致观察、大胆猜想” 的重要性,激发对电磁现象的探究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重演奥斯特发现,观察到 “通电线圈能使指南针偏转”,理解 “电流周围存在磁场”(电生磁)。 知道奥斯特实验的科学意义:首次揭示了电和磁的联系,为电磁学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难点 理解 “电生磁” 的抽象原理:看不见的电流如何产生 “磁性” 并影响指南针,需要通过实验现象间接推理。 分析 “线圈放置方式与指南针偏转角度” 的关系,理解磁场方向的存在(如线圈平面与磁针平行时,磁场对磁针的作用力最大)。 三、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教师出示指南针,提问:“指南针为什么能指示方向?”(学生回答:受地磁场影响)。 再出示电池和导线,追问:“电和磁看起来是两种不同的现象,它们之间有关系吗?” 讲述奥斯特的故事:“1820 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在一次实验中,偶然让通电的导线靠近指南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个发现打开了人类大规模利用电能的大门。他到底发现了什么呢?”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重演奥斯特的实验,探索电和磁的秘密。 从学生已知的 “磁能指南” 和 “电能供电” 切入,通过 “偶然发现” 的故事制造悬念,激发探究兴趣,明确本节课的核心任务 ——— 探索电和磁的关系。 (二)探究活动 活动 1:制作线圈并观察通电后的现象 材料准备:每组导线(约 1 米长,剥去两端绝缘皮)、指南针(量程 0-360°)、电池(1.5V)、电池盒、开关(可选,增强安全性)。 步骤 1:绕线圈:教师示范绕线圈 ——— 用导线在手指(或笔杆)上紧密缠绕 10 圈,两端留出 10cm 导线作为引线,取下线圈并固定(避免松散)。 步骤 2:连接电路:将线圈两端引线分别连接电池正负极(串联开关时,先断开开关再连线),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