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510958

4.3.5生物育种技术促进农业发展导学案(学生版+教师版)2024-2025学年济南版(2024)七年级生物学下册

日期:2025-09-27 科目:生物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82次 大小:2846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4.3.5,生物学,七年级,2024,济南,学年
  • cover
4.3.5生物育种技术促进农业发展 学生版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 准确阐述常见生物育种技术(杂交育种、诱变育种、转基因育种)的原理、方法和过程。 详细比较不同生物育种技术的优缺点,并能举例说明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解释生物育种技术如何利用遗传变异原理促进农业发展。 2. 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各种育种技术的案例,提高分析问题、归纳总结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能够根据给定的农业生产需求,选择合适的生物育种技术并制定简单的育种方案,培养知识应用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对生物科学和农业生产的兴趣,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 培养创新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关注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前景,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学习重难点 1. 重点 掌握常见生物育种技术的原理、方法和过程。 理解不同生物育种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优缺点。 2. 难点 深入理解各种生物育种技术所依据的遗传变异原理,以及在育种过程中遗传物质的变化。 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根据实际农业生产需求选择合适的育种技术并设计育种方案。 三、学习过程 1. 导入新课 观察思考:观察老师展示的全球粮食短缺地区人们的生活现状、现代农业丰收的场景以及一些新型农产品(如彩色棉花、巨型南瓜等)的图片。思考并回答问题:从这些图片中看到了什么?为什么我们需要不断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培育新的品种? 2. 知识探究 杂交育种 原理学习: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结合老师的讲解,理解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思考:以豌豆为例,假设豌豆的高茎(D)对矮茎(d)为显性,抗病(T)对感病(t)为显性,用高茎抗病(DDTT)和矮茎感病(ddtt)的豌豆进行杂交,F1代基因型和表现型分别是什么?F1代自交后,F2代会出现哪些表现型和基因型 ,尝试用遗传图解表示出来。 过程探究:以培育高产抗倒伏小麦品种为例,分析杂交育种的过程。思考:选择高产不抗倒伏(AABB)和低产抗倒伏(aabb)的小麦品种进行杂交,得到F1代(AaBb),F1代自交产生F2代,在F2代中会出现高产抗倒伏(A_bb)的个体,如何从F2代中筛选出纯合的高产抗倒伏小麦品种? 优缺点分析:结合实际农业生产,讨论杂交育种的优缺点。思考:在农业生产中,育种周期长可能会带来哪些问题? 诱变育种 原理学习:回顾基因突变的知识,理解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利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酯等)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从而产生新的性状。思考:基因突变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对诱变育种有什么影响? 过程探究:以培育高产青霉素菌株为例,了解诱变育种的过程。思考:在诱变育种过程中,为什么要处理大量的生物材料? 优缺点分析:分析诱变育种的优缺点,如优点是能产生新基因、新性状,缺点是具有不定向性,有利变异少,需大量处理材料。 转基因育种 原理学习:阅读教材,理解转基因育种是将一种生物的基因分离出来,在体外进行拼接组装,然后转入另一种生物的体内,以引起生物性状的定向改变,原理是基因重组 ,操作水平是DNA分子水平。思考: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在细菌细胞内得到成功表达,说明了什么问题? 过程探究:了解“工程菌”(如产生生长激素的大肠杆菌)的培育过程,包括获得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载体拼接结合、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表达。 应用实例分析:分析抗虫棉、转基因鲤鱼、转基因农作物等应用实例,思考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优势和可能面临的问题。 3. 总结归纳 比较杂交育种、诱变育种、转基因育种的原理、方法、过程、优缺点及应用实例,完成以下表格: 育种技术 原理 方法 过程 优点 缺点 应用实例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转基因育种 4. 知识应用 给出一些农业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