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514849

3.1《蜀道难》课件(共32张PPT)

日期:2025-09-2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1次 大小:931061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蜀道难,课件,32张,PPT
  • cover
(课件网)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两座并峙的高峰。李白是一个潇洒的负剑游子,杜甫则是一个苦吟的草堂诗人。两人都以他们超凡的诗才,撑起了唐诗一片瑰丽的天空。两人各有所长,又同样伟大。 一条蜀道,高险凶,可叹可惧可忧,彰李白豪放飘逸,张浪漫主义之风;一位蜀相,忠义诚,可羡可敬可惜,显杜甫沉郁顿挫,扬现实主义之格。 双星闪耀,细“蜀”风流:李杜诗风比较 蜀诗双璧传千古 ———《蜀道难》《蜀相》比较探究 李白和杜甫都与蜀地有着不解之缘。 李白的青少年时代都是在蜀中度过的,在这里,“他获得了富有创造性的壮美的风格的源头”(李长之《李白传》); 杜甫则在蜀中客居数年,其间留下了四百多首诗作,除《蜀相》外,《春夜喜雨》《客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也都创作于这一时期。 学习目标:品读《蜀道难》和《蜀相》这两首诗歌, 从“体裁”“意象”“意境”“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 白 杜 作者概况 1.初遇:公元744年。这一年春天,李白和杜甫在洛阳相遇。这一年,李白43岁,杜甫32岁。 32岁的杜甫:经历了科举落榜,却仍然怀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心; 43岁的李白:从24岁开始壮游,经历两入长安后被赐金放还(742年)。 2.再遇:同年秋天,在开封第二次相遇,时间也很短。 3.第三次:第二年,即公元745年的春天,两人在兖州第三次相遇。这次时间较长,两人(期间还有高适)寻仙访道,谈论诗文。 李 甫 与 李白与杜甫之诗 李白擅长古体诗,风格为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等主观情感,语言热情奔放,常运用丰富的想象、夸张、象征等手法,想象瑰丽神奇,多给人豪放飘逸之感。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 杜甫诸体皆擅,在律诗方面成就尤高,风格为现实主义,真实反映生活,反映人民的愿望与疾苦,风格多沉郁顿挫,如《三吏》。 篇目 体裁 诗体特点 蜀道难 古体诗 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等。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其发展轨迹是:《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蜀相 律诗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的叫五律,每句七字的叫七律,偶数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十句以上为排律,排律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对仗,押韵也和律诗一样。    唐朝时,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们乐不思返,而没有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 这首诗大约是开元十九年(731)李白初入长安之作。《蜀道难》是乐府古题,古辞都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 《蜀道难》写作背景 《蜀相》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讨论1:自由诵读这两首诗,谈谈自己的朗读感受:你读了这两首诗歌之后感觉它们有哪些区别? ( 建议:读完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