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515105

【大单元教学设计】4.4《电能和磁能》单元分析+课时教案+课时课件

日期:2025-10-22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素材 查看:56次 大小:1630877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单元,课时,教学设计,电能和磁能,分析,教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课时《电能和磁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能力 能按照步骤在铁钉上绕制线圈,制作电磁铁,会用砂纸打磨接线头以保证电路通畅,在通电和断电的情况下测试电磁铁能否吸起大头针,准确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动手操作和观察记录能力。 通过用电磁铁搬运大头针的实践,探究控制大头针掉落的方法,分析电磁铁磁性有无与电流通断的关系,能提出 “如何让大头针准确落在指定位置” 的问题,并通过实验找到答案,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测试电磁铁能否指南北,观察钉尖和钉帽靠近指南针时的偏转情况,结合实验现象和资料,分析电流方向与电磁铁磁极的关系,在小组合作中交流实验结果,共同归纳实验结论,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二)科学思维能力 对电磁铁通电吸起大头针、断电磁性消失等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运用归纳的方法总结电磁铁的基本特性:通电有磁性,断电无磁性,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从电磁铁搬运大头针的过程中,推理出电能可以转换为磁能,磁能再转化为机械能(搬运物体),理解能量转换的过程,锻炼逻辑推理能力。 通过观察不同电磁铁钉尖和钉帽的磁极差异,结合资料中 “电流方向影响磁极” 的知识,建立 “电流方向 — 磁极方向” 的因果联系,培养因果思维能力。 (三)科学素养 知道电磁铁是由线圈和铁芯组成的装置,了解其制作方法(在铁钉上绕线圈),掌握电磁铁的基本特性:通电时产生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磁性强弱可能与线圈匝数、电流大小等有关。 理解电能可以通过电磁铁转换为磁能,磁能可以应用于搬运物体等场景,认识到这种能量转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如电磁起重机、磁悬浮列车等。 了解电磁铁的磁极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明白通过改变电流方向可以改变电磁铁的磁极,初步建立 “电生磁” 的能量转换观念。 (四)责任态度 在制作和使用电磁铁的过程中,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范,如不将电磁铁长时间连接在电池上,避免电池发热损坏,培养安全用电意识和科学操作习惯。 激发对电能和磁能转换的探究兴趣,乐于动手制作和测试电磁铁,主动思考生活中电磁铁的应用原理,培养对科学探究的热情。 认识到电能和磁能的转换技术对人类生活和科技发展的重要性,如电磁铁在工业、交通等领域的应用,增强对科学技术的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学会制作电磁铁,掌握其基本构造(线圈和铁芯)。 理解电磁铁的特性:通电有磁性,断电无磁性,磁性可以通过电流通断来控制。 知道电能可以通过电磁铁转换为磁能,以及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难点 理解电磁铁的磁极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由于电流方向和绕线方向都会影响磁极,学生较难直观分辨,需要结合实验现象和资料进行抽象分析。 清晰认识电能转换为磁能,以及磁能在实际应用中(如搬运物体)如何进一步转换为机械能的能量转换过程,这一过程涉及抽象的能量概念,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 三、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教师展示电磁起重机搬运钢铁、磁悬浮列车行驶的视频片段,提问学生:“这些设备利用了什么能量?它们的磁能是从哪里来的呢?什么样的装置能实现电能到磁能的转换呢?” 引导学生猜测和讨论,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电能和磁能,以及能实现两者转换的装置 ——— 电磁铁。 通过生活中神奇的磁能应用视频,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初步感知磁能与电能的联系,为后续制作和探究电磁铁做好铺垫。 (二)探究活动 活动 1:制作电磁铁并测试磁性 教师讲解制作步骤:用有绝缘皮的导线在大铁钉上缠绕 50-100 圈,两头留出 10-15 厘米做连接线,用胶带固定线圈避免松开,用砂纸把接线头打磨光亮。强调安全提示:“由于导线较短,连接电池类似短路,耗电快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