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515574

7.1《风景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日期:2025-09-2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40次 大小:1851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风景谈,教学设计,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
  • cover
《风景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培养准确生动表达自然景观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观察自然、感悟生活,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提高审美情趣,培养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作品蕴含的中华文化元素,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读,体会散文的“形”与“神”、"景”和“情”相辅相成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知 (一)导入新课 我们都喜欢美的风景,自然山水是大家最喜欢的美景之一,但风景的美不能只是关注它的外在,更要欣赏它的内在美,这才是美的内核。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让我们感受不一样的风景的文章———《风景谈》 (二)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嘉兴人,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他曾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和早期共产主义运动,长期从事革命文学活动,与鲁迅、郭沫若等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接编并革新《小说月报》,倡导“为人生”的艺术,有力推进了新文化运动发展。创作以长篇小说为主,兼及中短篇小说、散文、剧本及文艺评论、翻译,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及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等,其作品是“五四”新文学中的优秀篇章。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家协会主席、文化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1981年,他捐献稿费25万元设立茅盾文学奖,该奖项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之一。 (三)写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1940年访问延安后在重庆写的。 1939年3月,茅盾赴新疆在新疆大学任教,1940年5月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归途中在西安喜遇朱德同志,应邀到延安讲学并参观访问,为期五个月。在延安,他呼吸了清新的革命气息,目睹了解放区蓬勃发展的景象,激发了对解放区的热爱感情。同年年底到重庆,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正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茅盾写了与《白杨礼赞》并称为姐妹篇的《风景谈》。 二、文本详析 (一)课文给我们描绘了几幅画面 请给这些画面分别拟出小标题。 明确:六幅画面: 沙漠驼铃、高原归耕、延河欢歌石洞共读、桃林小憩、北国晨号 (二)文章题目为《风景谈》,请说说作者描摹的六处风景的精神内涵。 明确: 精神内涵: 1.沙漠驼铃,总领全文,揭示人类比自然更伟大———庄严妩媚。 2.高原归耕,反映的是黄土高原人民的辛勤劳作和吃苦耐劳、乐观———人对自然的改造。 3.延河夕照,赞美了知识分子的崇高革命理想和革命斗争精神———生命力。 4.石洞雨景,突出知识青年丰富崇高的精神生活———孜孜不倦、勤奋、内在精神生活充实、生命力。 5.桃林小憩,赞美了解放区人民的高尚情趣———生命力、高尚的精神生活。 6.北国晨号,突显了革命战士所代表的坚毅、刚强、勇敢等民族精神。 (三)“民族的精神”在课文中指的是怎样的精神 课文是怎样加以表现的 明确: 1."民族的精神"在课文中指的是:对内反对黑暗势力的统治,对外反对外来民族的侵略和压迫的精神。 2.课文中着意写的是一个号兵和一个荷枪的战士在朝霞中的雄姿,他们的神态是那样的严肃、坚决、勇敢,具有高度的警觉,给人以希望、信心和力量。课文正是通过这两个战士形象的塑造,典型而又形象地表现了我们民族的精 神。 (四)分析第4自然段的议论。 明确:这里的议论是对第二第三个画面而发的。“蓝天明月,秃顶的川,单调的黄土,浅濑的水”,正是这两个画面的背景。“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指的是夜归的种田人和从生产”归来的知识分子们活动。他们是延安的人,具有崇高的精神。所以,有了他们的活动,就会有美妙的图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