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风景谈 风景谈 1.通过品读,体会散文的“形”与“神”、“景”和“情”相辅相成的关系。 2.会分析作者对风景之美的综合表达和巧妙表现。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我们都喜欢美的风景,自然山水是大家最喜欢的美景之一,但风景的美不能只是关注它的外在,更要欣赏它的内在美,这才是美的内核。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让我们感受不一样的风景的文章———《风景谈》 一、初读感知 (一)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知 陕西延安 【教学过程】 (二)作者介绍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嘉兴人。是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望的革命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在六十余年的文学活动中,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接编改革《小说月报》,倡导“为人生”的艺术,有力地推进了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教学过程】 本文是作者1940年访问延安后在重庆写的。 1939年3月,茅盾赴新疆在新疆大学任教,1940年5月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归途中在西安喜遇朱德同志,应邀到延安讲学并参观访问,为期五个月。在延安,他呼吸了清新的革命气息,目睹了解放区蓬勃发展的景象,激发了对解放区的热爱感情。同年年底到重庆,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正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茅盾写了与《白杨礼赞》并称为姐妹篇的《风景谈》。 (三)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字词检测 颀长 掮着犁 干坼 汤汤急流 掬起 札记 半爿 断碣 qián zhá shāng shāng jū chè qí pán jié 风景谈”即谈风景,宾语前置。所谓“风景”,《辞海》的解释是“风光景色”。换句话说,就是可供人观赏的建筑物、自然景象等。 但这篇散文中,作者所说的“风景”还应包括人,作者认为人是风景的“构成者”。 风景谈 第一部分(1段)沙漠驼铃,揭示了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的基本观点。 第二部分:(2-4段)高原归耕、延河夕照,写延安儿女的劳动生活。 第三部分:(5-8段)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写延安儿女学习休息情景。 第四部分:(9-10段)北国晨号,描绘和赞美了人民子弟兵的英姿。 课文可划分为几部分? 【教学过程】 沙漠驼铃 高原归耕 延河欢歌 石洞共读 桃林小憩 北国晨号 二、文本详析 (一)课文给我们描绘了几幅画面?请给这些画面分别拟出小标题。 明确: 六幅画面: 【教学过程】 1.沙漠驼铃,总领全文,揭示人类比自然更伟大———庄严妩媚。 2.高原归耕,反映的是黄土高原人民的辛勤劳作和吃苦耐劳、乐观———人对自然的改造。 3.延河夕照,赞美了知识分子的崇高革命理想和革命斗争精神———生命力。 4.石洞雨景,突出知识青年丰富崇高的精神生活———孜孜不倦、勤奋、内在精神生活充实 、生命力。 5.桃林小憩,赞美了解放区人民的高尚情趣———生命力、高尚的精神生活。 6.北国晨号,突显了革命战士所代表的坚毅、刚强、勇敢等民族精神。 明确: 精神内涵: (二)文章题目为《风景谈》,请说说作者描摹的六处风景的精神内涵。 画面名称 描述性文字 议论性文字 沙漠驼队 高原归耕 延河生产队 雨洞共读 桃林小憩 北国晨号 如果在中午阳光正射的时候……而且大小叮当的谐和的合奏充满了你耳管。 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那边的山多数是秃顶的……就成了一幅剪影;这几位晚归的种地人……歌声可是缭绕不散。 如果给田园诗人见了,必将赞叹为绝妙的题材。 夕阳在山,干坼的黄土正吐出它在一天内所吸收的热,……洗一把脸。 在背山面水这样一个所在……就织成了美妙的图画。 自然是伟大的……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但是试想一想,如果在一个下雨天,……一同在看;那样一个沉闷的雨天……使大自然顿时生色! 你所见的……怡然自得。 如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