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548389

《3.1.1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日期:2025-09-19 科目:数学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72次 大小:1729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3.1.1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 cover
《3.1.1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是函数章节的起始课,从“变量说”过渡到“对应说”,是学生理解函数本质、构建函数体系的基础,贯穿整个高中数学。本课以丰富的实例(运动、气象、经济等)为背景,强调函数的实际意义,突出“对应关系”的核心地位,弱化对解析式的过度依赖;强化集合语言与符号(f: A→B, y = f(x))的规范使用,渗透数学抽象、数学建模、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学习变量、一次/二次函数、图象等概念,具备初步的函数观念,但认知停留在表象,难以抽象出“对应关系”的本质,对用集合定义函数存在理解困难,对符号`f(x)`的含义及应用不熟悉。 教学目标 1.数学抽象:通过分析具体实例,抽象出函数的共同特征,理解函数是描述变量间依赖关系的数学模型,能用集合语言定义函数。 2.逻辑推理:辨析函数概念中的“两个非空数集”、“任意性”、“唯一性”等关键要素,能判断给定对应关系是否为函数。 3.数学建模:能从实际问题中识别变量关系,初步建立函数模型。 4.数学运算/直观想象:为后续研究函数性质(定义域、值域、图象等)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 1.函数的概念:理解函数是建立在两个非空数集上的单值对应关系。 2.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对应关系、值域。 教学难点 1.符号理解:理解符号y = f(x)中f代表对应关系,f(x)表示x对应的函数值。 2.概念本质:从“变量依赖”到“集合对应”的思维跨越,理解“任意性”和“唯一性”。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讲练结合法;直观演示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PPT/希沃白板);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练习)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1.情境唤醒: 展示【实例1】:某市24小时气温变化图(教材P60例1)。 提问:“你能从图中读出哪些信息?时间t(小时)变化时,气温T(℃)如何变化?对于每一个确定的时间t(如t=8),是否都有唯一确定的气温T与之对应?” 2.回顾旧知: 提问:“回忆初中函数定义(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那么y是x的函数)。” 追问:“这个定义强调了什么?(变量、依赖、唯一对应)”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将从更一般、更精确的角度(集合的角度)来认识函数。 二、教学过程 环节1:实例探究,感知共性 任务驱动(小组合作):   分发导学案,呈现三个典型实例: 【实例2】:某高铁列车运行时速v = 300 km/h,行驶时间t(小时)与路程s(公里)的关系:s = 300t。(解析式) 【实例3】:某班级学生学号(1-50)与身高h(cm)的对应表。(表格) 【实例1】:24小时气温T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图象) 思考问题: 1.每个例子中涉及哪些数量?哪些在变(变量)?哪个量随哪个量变化? 2.每个例子中涉及几个数集?分别是什么? 3.对于第一个数集中的每一个元素,第二个数集中是否有唯一确定的元素与之对应?如何对应? 师生共析: 引导学生回答上述问题,提炼关键词:两个非空数集(A, B)、对应关系、任意x∈A、唯一确定y∈B。 环节2:抽象定义,剖析要素 概念生成: 综合实例共性,给出严格定义: 函数:设A、B是非空的实数集,如果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y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 A → 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 = f(x), x ∈ A。 剖析关键: A(定义域):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B(值域所在的集合):函数值y可能的取值范围。强调B包含值域但不一定等于值域。 f(对应关系):可以是解析式、图象、表格等。强调f是规则,f(x)是结果。 “任意性”与“唯一性”:用实例反例说明(如“身高对应体重”可能不唯一?)。 符号理解: f: A → B:表示f是从A到B的函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