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材:人教 A 版 高中数学 必修第二册 第六章 余弦定理、正弦定理应用举例 一.教材分析 1.课标解读:《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能用余弦定理、正弦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旨在利用三角形为载体,以余弦定理、正弦定理为工具,让学生学会发现并构建三角形,以及根据条件合理选择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来解三角形,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教材的作用和地位:本节课是人教A版必修第二册第六章第四节第三课时的内容,在高中数学知识体系里“余弦定理、正弦定理的应用举例”是高中数学解三角形板块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如何运用这些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问题,起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作用,对于完善学生知识体系、提升数学能力具有关键意义。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 1.人教版数学8年级下册第36页,活动1:学校需要测量旗杆的高度. 同学们发现系在旗杆顶端的绳子垂到了地面上,并多出了一段,但这条绳子的长度未知.请你应用勾股定理提出一个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并与同学交流. 2.人教版数学9年级下册第54页,活动1 :测量旗杆的高度,利用相似三角形可以计算某些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高度,图1显示了测量旗杆高度的几种方法,你能说出各种方法的道理吗? 3.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59页,第12题:如图,为了求出海岛上的山峰的高度,在处和处树立标杆和,标杆的高都是3丈,,两处相隔1000步(1丈=10尺,1步=6尺),并且, 和在同一平面内.从标杆后退123步的处,可以看到顶峰和标杆顶端在一条直线上;从标杆后退127步的处,可以看到顶峰和标杆顶端在一条直线上,求山峰的高度及它和标杆的水平距离各是多少步?(提示:连接并延长交于点,用含的式子表示和.)(本题原出自我国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所著《重差》,后作为唐代的《海岛算经》中的第一题:今有望海岛,立两表齐高三丈前后相去千步,令后表与前表参相直.从前表却行一百二十三步,人目着地,取望岛峰,与表末参合,从后表却行一百二十七步,人目着地,取望岛峰,亦与表末参合,问岛高及去表各几何唐代的1尺约等于现在的31 .) 4.在高中阶段,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解三角形的基础知识会用余弦定理、正弦定理解简单的三角形,初步具备了函数与建模思想。 (二)学生认知的不足和障碍 1.在解三角形方面,正余弦定理的灵活变形使用还有待加强联系。 2.在数学建模方面,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成数学问题,怎样构建合适的三角形模型,需要确定哪些参数,计算求解,方案设计是否合理以及误差分析等数学建模过程停留在理论水平. 三.教学目标分析 (一)目标与素养 1.了解实际问题中常用的测量术语,能用余弦定理、正弦定理解决简单的测量问题。 2.会用数学语言、方法表述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测量问题,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测量问题,培养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和数学建模等核心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正、余弦定理求解三角模型中的距离、高度和角度问题. 教学难点: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如何设计合理的测量方案. 四、教学学法分析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在教法上,课前通过导学案布置任务,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带着任务在探索中学习,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课中设置问题链进行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使用多媒体环境进行辅助教学,增大了教学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学法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