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 语文园地三 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1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1.交流平台:教师引导学生赏读具体的句子,使学生体会到只有细致地观察,才能将文章写得准确;不仅要细致地观察,还要长期地观察,最好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观察,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想,才能将文章写得生动、有趣。 2.词句段运用:词语的分类多种多样,其中有一类是同义词。在“词句段运用”中,通过“连一连”的方式,找到同义词,并明确这些意思相同的词语在用法上的细微区别。如“鸟巢”属于书面语,而“鸟窝”则多用于口语。辨析这些区别,对我们认识词语有很大的帮助。 3.日积月累:先引导学生弄清楚列出的每一则谚语的意思,然后要求学生当堂记忆、积累。课下让学生通过上网或者查找书籍等方式搜集更多有关气候的谚语,以增加他们的知识积累。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自然现象有浅层观察经验,但缺乏系统性方法(如多感官观察、连续性记录),对词语的精准运用(如“逐渐”“最多”)和谚语的文化内涵理解不足。具体表现为: 观察能力:能识别动物住所(如“鸟巢”“鼠洞”),但对动态变化(如爬山虎脚“逐渐变灰”)的捕捉不够细致,语言描述笼统(如“叶子黄了”)。 语言感知:易混淆词语的表意差异(如“九寸深”与“最多九寸深”),需通过对比强化逻辑思维。 文化认知:对谚语(如“一场秋雨一场寒”)的认知停留在字面意思,难以联系农耕文明中的自然规律总结,需结合生活实例深化理解。 三、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学会观察事物,体验观察的乐趣,并进行创作。 ②语言运用:理解不同词语有着相同的意思,并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③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观察事物,体验观察的乐趣。 ④审美创造: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思政元素:通过观察方法实践与民间谚语积累,引导学生感悟“实践出真知”的科学精神,培养细致观察、严谨表达的治学态度,传承中华文化中“顺应天时、敬畏自然”的生态智慧。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积累节气谚语。理解不同词语有着相同的意思,并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教学难点:学会观察事物,体验观察的乐趣,并进行创作。 五、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通过查字典,解决在学习词句段运用这一板块中的生字问题。 六、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一:学习“交流平台”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导入: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有什么关于观察的经验或收获? 过渡:我们一起走进本单元“交流平台”,从课文中仔细寻找观察的秘密。 (板书:语文园地) 1.出示教材中的三个语段,结合旁白,总结观察要点:细致观察;连续观察;调动感官。(板书:细致观察 连续观察 调动感官) 2.品读语段,交流。 (1)齐读语段一,思考:这段话中哪些部分体现作者的细致观察? (板书:写得准确)同学们在观察事物时,要学习法布尔,注意观察细微之处。 (2)齐读语段二,思考:这段话中哪里告诉我们作者连续观察了一段时间 追问:加上“逐渐”意思有什么不同?(板书:结果真实) 继续追问:我们观察哪些事物有必要进行连续观察? (3)齐读语段三,思考:这段话中,作者调动了哪些感官来观察? 小结:运用多种感官观察后,得到的结论才更全面。(板书:结论全面) 3.我们应如何观察事物?请举例说明。 4.总结:在观察事物时,我们要细致观察,为了观察得更细致,我们有时需要连续观察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中,我们可以调动多种感官来观察,这样观察到的结果会更真实、全面,我们才能写得更准确。 1.齐读语段一。法布尔观察到了蟋蟀的前足、大颚、后足、后腿,所以准确地描写了每部位的动作,让我们清楚地知道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只有进行细致地观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