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1 学习目标 会用向量工具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重点),能应用点到直线距离公式解决有关距离问题.(难点) 通过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探索和推导过程,培养学生运用等价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难点) 2 3 01 2.3.3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创设背景,引入新知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任务 利用点P的坐标和步行道的直线方程,如何求点P到步行道的最短距离呢?有没有一个数学公式可以直接帮助我们计算得到这个距离? 02 2.3.3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探究新知 回顾 在初中,“点到直线的距离”定义是什么? 定义: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就是点到直线的距离. 如右图,点 P 到直线 l 的距离是垂线段PQ. 探究 提示:可以考虑用上节课学习的两点间距离公式和求两直线交点坐标方法 的知识,解决这个距离问题. 探究新知 探究 分析 探究新知 任务 详解 探究新知 探究 探究新知 探究 探究新知 公式 思考:上述方法中,我们根据点到直线距离的定义,将点到直线的距离转 化为两点之间的距离,思路自然但运算量较大.反思求解过程,你 发现引起复杂运算的原因了吗 一是求点Q的坐标复杂,二是代入两点间距离公式造成了运算的复杂. 探究新知 提示 思考:又何简化运算的方法 探究新知 解析 探究新知 探究 我们知道,向量是解决距离、角度问题的有力工具,能否用向量方法求点到直线的距离 探究新知 思考: 探究新知 思考: 探究新知 思考:比较上述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从定义出发,把问题转化为求两点 间的距离,通过代数运算得到结果,思路自然;第二种方法利用向 量投影,通过向量运算求出结果,简化了运算.除了上述两种方法, 你还有其他推导方法吗 柯西不等式法 回顾 在必修第二册《平面向量及其应用》中习题6.3的第16题中: 探究新知 法三 03 2.3.3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思考:直线 l 有什么特性 由此你能给出简便解法吗 应用新知 分析 例 5: 详解 一条垂直于 x 轴的直线: 类比 应用新知 跟踪练习: 详解 应用新知 总结 如何应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点到直线的距离? 确认点的坐标,和将直线方程化为一般式 将点横、纵坐标及直线一般式方程中A、B、C的五个值代入公式计算距离即可 将直线方程化为一般式方程是非常关键的! 应用新知 例 2: 详解 分析 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可知,只要利用距离公式求出边AB的长和边AB上的高即可. 1 2 3 -1 O 1 2 3 y x h A B C 应用新知 跟踪练习: 详解 分析 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可知,只要利用距离公式求出边BC的长和边BC上的高即可. 1 2 3 -1 O 1 2 3 y x h A B C 04 2.3.3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能力提升 题型一 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参数值(范围) 例题1 【详解】 能力提升 题型一 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参数值(范围) 例题1 【详解】 能力提升 题型一 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参数值(范围) 例题1 【详解】 能力提升 题型一 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参数值(范围) 例题1 【详解】 能力提升 总结 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参数值(范围)的方法 确定点的坐标和直线方程:坐标或方程中可能含参 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建立关于参数的方程(不等式) 解方程(不等式)即可得到参数的值(范围) 能力提升 题型二 点到直线的距离有关的最值问题 例题2 【详解】 【总结】已知直线外一定点和直线上的动点,求两点距离最小值等价于 定点到直线的距离 能力提升 题型二 点到直线的距离有关的最值问题 例题2 【详解】 【总结】已知直线外含一个参的动点到直线的最小距离,利用点到直线 距离公式表示含有参数的式子,然后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