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566122

统编版小升初语文暑期强化自辅式学案第四讲

日期:2025-10-01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学案 查看:65次 大小:2769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统编,小升,语文,暑期,强化,自辅
  • cover
小升初语文暑期强化自辅式学案 文言词语的理解与积累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文言词语的四大特殊现象及其核心特征: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现象及词类活用,具备区分文言词语特殊现象的能力。 2.能结合上下文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含义。 3.可以对积累的文言词语进行分类整理,如按词性、意义范畴等分类,形成自己的文言词语积累体系。 4.感受文言词语的简洁性和表现力,培养对文言文的兴趣,乐于积累经典文言词语,主动在课外阅读(如寓言故事、古诗文中)发现并记录陌生的文言词语。 二、有趣的文言词语: 1.古今异义现象:指同一个词语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用法存在差异。 根据词义变化的方向和特点,古今异义可分为五类,小学至中学阶段常见的有以下四种: (1)词义扩大:古代词义范围较窄,现代词义范围扩大,涵盖了更多对象或场景。 江、河:古代专指 “长江”“黄河”(如《史记》“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现代泛指一切大河。 皮:古代指 “兽皮”(如《礼记》“皮弁祭日”);现代泛指 “人和动植物的表层”(皮肤、树皮)。 (2)词义缩小:古代词义范围较广,现代词义范围缩小,仅保留部分核心含义。 金:古代指 “金属总称”(如 “金就砺则利” 中的 “金” 指金属制的刀剑);现代专指 “黄金”。 臭:古代指 “气味(包括香、臭)”(如《周易》“其臭如兰” 指香气像兰花);现代仅指 “难闻的气味”。 (3)词义转移:古代词义与现代词义完全不同,但存在一定逻辑关联(如由 A 义转向相关的 B 义)。 走:古代指 “跑”(如《守株待兔》“兔走触株”,兔子奔跑撞到树桩);现代指 “缓慢行走”。 兵:古代指 “兵器”(如《过秦论》“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现代指 “军人、军队”。 (4)感彩变化:古代词义的感彩(褒义、贬义、中性)与现代不同。 乖:古代指 “违背、不和谐”(中性,如 “行为乖张”);现代指 “乖巧、听话”(褒义)。 爪牙:古代指 “得力助手(褒义)”(如《诗经》“祈父,予王之爪牙”);现代指 “坏人的帮凶(贬义)”。 古字通假现象:“通” 指通用,“假” 指借用,即 “借音表义”——— 临时借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的现象。 古字通假分四种类型: ①用形声字的声旁代替形声字本身。如 “孰为汝多知乎”中 “知” 通“智” 《两小儿辩日》。 ②用形声字代替声旁字。如“食之不能尽其材”中“材”通“才”;《马说》。③声旁相同的形声字相互替代。如;被通披:操吴戈兮被犀甲。《国殇》 ④读音相同但字形不同。如 “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愚公移山》。 (2)辨析通假字的方法 从读音入手:通假字与本字音同或音近(古音)。如 “学而不思则罔”(《论语》),“罔” 若解为 “网” 不通,结合读音(wǎng),可推断为 “迷惑”(本字 “惘”,音近)。 结合语境推断:若按字面意思翻译句子不通顺,可能存在通假。例如 “项为之强”(《幼时记趣》),“强” 解为 “强壮” 不通,结合 “脖子因看东西而僵硬” 的语境,推断 “强” 通 “僵”(僵硬)。 积累高频通假字:小学至初中阶段通假字重复出现率高(如 “说→悦”“反→返”),整理成表格记忆,避免混淆。 3.一词多义现象:一词多义,其实是一字多义。主要包括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1)一词多义的核心特点 多义围绕本义延伸:一个词的多个含义往往以 “本义” 为基础,通过引申、比喻等方式拓展。例如 “道” 的本义是 “道路”,后引申为 “方法”“说” 等义。 语境决定含义:同一词的具体含义需结合上下文判断,脱离语境则可能误解。例如 “亡” 在 “亡羊补牢” 中是 “丢失”,在 “河曲智叟亡以应” 中是 “没有”(通假义,需结合通假现象区分)。 (2)小学阶段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