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567130

1.1.2 生物学的研究方法(第三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含答案)生物北京版2024七年级上册

日期:2025-10-03 科目:生物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8次 大小:2477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生物,1.1.2,七年级,2024,北京,答案
  • cover
第一章 走进生命世界 第2节 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年级 七年级 授课时间 1课时 课题 第2节 生物学的研究方法(第三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北京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1章《走近生命世界》第2节"生物学的研究方法"第3课时,主题为"探究光对鼠妇的影响"。作为初中生物学首个完整实验探究课,其核心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如石头下鼠妇聚集)提出科学问题,并运用实验法验证假设。教材通过鼠妇这一常见生物,将抽象的研究方法具象化:一方面强调"单一变量""对照实验""重复原则"等实验设计要素在探究环境因素(光照)中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分析鼠妇的生态习性(避光性、食性、天敌),帮助学生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为后续学习生态系统及生物适应性奠定方法论基础。 本章节内容承上启下:既是第一节"认识生命特征"的实践延伸,也是后续章节探究复杂变量关系的起点。通过量化记录鼠妇在不同光照下的分布数据,学生能直观体会"控制变量"对科学结论的重要性,建立"现象—问题—假设—验证"的科学思维路径,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到自然环境观察到的现象是各种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想准确地知道其中的某一因素是否起作用,需要通过实验 2.理解实验法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学会运用控制变量、设置对照实验、重复实验和可操作性定义的界定等 4.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相互合作的精神 【素养目标】 1.科学思维: 从自然现象中提炼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如将"石头下鼠妇多"转化为"光照是否影响分布"),强化逻辑推理能力。 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对照实验方案,辨析无关变量(如土壤湿度)的干扰。 2. 科学探究: 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操作,记录多时段数据(2 min~11 min)并统计分析趋势,体会重复实验的必要性。 基于实验数据验证假设,形成"生物行为受环境因素调控"的实证意识。 3. 社会责任: 养成保护实验生物的习惯(实验后放归自然),理解生态伦理。 通过分析鼠妇天敌(如蟑螂、蛇)与人类环境的关联,初步建立生物防治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实验法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认识到通过实验能准确知道某一环境因素是否起作用; 2.掌握实验设计的三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重复实验原则),并能运用其设计“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实验方案; 3.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 【教学难点】 1.学会将观察到的现象转化为明确、具体的探究问题; 2.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准确控制变量、设置对照实验,确保除光照外其他条件保持一致; 3.培养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相互合作的精神。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提前在花盆下面、石头底下等阴暗潮湿处捕捉一些鼠妇,上课时带到教室展示给学生看。 问题引入与初步引导 展示鼠妇并提问:“同学们,大家看老师带来的这些小虫子,它们叫鼠妇,也叫潮虫或者西瓜虫。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鼠妇呀?一般是在哪里见到的呢?” 在自然环境中,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可能有很多,像水、光照、空气、温度等等。那现在大家想一想,我们能不能把‘为什么在石头下面有很多鼠妇’这个问题,换一种更明确、具体的问法呢?我们可以重点关注某一个因素,比如光。 引出探究问题,光对鼠妇有影响吗? 认真观察鼠妇,思考印象中鼠妇出现地点,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有哪些。 新知探究 一、认识鼠妇 在生活中大家可能或多或少都见到过鼠妇这种小虫子,那谁能描述一下你印象中的鼠妇长什么样,一般在什么地方能发现它们呢? 鼠妇又称“潮虫”,在南方也叫“西瓜虫”,受到刺激会缩成球,善爬,也叫球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