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基 本 信 息 学科 小学科学 版本 教科版 年级 五年级上册 单元名称 第2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 单元主题 探索地表变迁的奥秘———自然之力与人类家园 课时安排 8课时 一、单元主题 探索地表变迁的奥秘———自然之力与人类家园 二、单元大情景 “地球科学勘探队”科考行动 学生化身“地质勘探员”,加入校园地球科学勘探队,通过7项科考任务破解地表形态变化的密码,最终形成《地表变迁勘探报告》并举办“地球科学博览会”。 三、课程标准分析 核心概念 核心概念9.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系统) 学习内容 9.4 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地壳运动 9.5 地球表面的变化 9.6 人类活动与环境 学段目标 (3-4年级) ①描述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②解释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的成因; ③设计模拟实验探究风、水对地表的影响; ④提出保护地表环境的合理建议。 四、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地球的表面》、《地球的结构》、《地震的成因及作用》、《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风的作用》、《水的作用》和《总结我们的认识》这8课内容。 《地球的表面》通过观察地形图、卫星图片和实物模型,引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的多样地形(高原、山地、平原、盆地等),对比不同地形的特征(如海拔、坡度)。并尝试绘制地形简图,分析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如居住、农业)。 《地球的结构》旨在探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壳、地幔、地核),通过模拟实验(如煮鸡蛋类比)理解各圈层特点;学习岩石分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及矿物组成。并尝试制作地球圈层模型,观察岩石标本并记录特征。 《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核心内容为分析地震成因(板块挤压断裂),模拟实验(挤压毛巾观察褶皱)验证能量释放过程;讨论地震危害(地表裂缝、建筑倒塌)及防灾措施(应急包、避震方法)。并设计地震逃生方案,制作防灾海报。 《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通过番茄酱+土豆泥模拟实验,探究火山喷发机制(地壳薄弱处岩浆喷涌);辩证分析火山利弊(形成矿产/温泉 vs 摧毁家园)。 并对比长白山天池(火山湖)与维苏威火山案例,制作《火山旅游手抄报》。 《风的作用》核心内容为观察风蚀地貌(雅丹地貌、风蚀蘑菇),通过沙盘实验模拟风搬运沙粒的过程;分析风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如沙丘移动)。并尝试设计设计防风固沙方案(如植树造林)。 《水的作用》为探究流水侵蚀(峡谷)与沉积(三角洲)作用,模拟实验(水流冲刷沙土)验证地表变化;结合黄河水土流失案例,讨论人类活动(采石、建坝)的影响。尝试设计水土保持模型(梯田、植被覆盖)。 《总结我们的认识》是总结课,整合前6课知识,通过沙盘模型综合演练内外力(地震、火山、风、水)对地表的影响;评估人类活动(采矿、围湖造田)的利弊,提出保护地表环境的方案。制作“地表变化多因素分析图”,撰写环境保护倡议书。 这7课之间按照递进式的课程关系排布: 1.认知递进: (1)基础层(第1-2课):建立地表形态与地球内部结构的宏观认知。 (2)动力层(第3-6课):探究改变地表的四种自然力(地震、火山、风、水)。 (3)整合层(第7课):系统分析多因素作用,形成“地表动态平衡”的科学观念。 2.能力进阶: 从观察现象(地形)→ 理解机制(板块运动)→ 实验验证(模拟外力作用)→ 应用迁移(防灾、环保)。 3.素养聚焦: 渗透“人地协调观”(如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培养工程思维(设计防灾/生态方案)。 五、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 描述地球圈层结构与地表典型地貌; 2. 解释地震、火山、风蚀、水蚀对地表的影响。 科学思维 1. 通过模拟实验推理自然现象的成因; 2. 用“结构-功能”模型分析地貌特征 探究实践 1. 设计对比实验验证风、水的作用差异; 2. 制作地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