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581538

【核心素养】活动一 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教案--北师大版(2024)生物八年级上册

日期:2025-11-27 科目:生物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1次 大小:84160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变化,八年级,生物,2024,北师大,教案
  • cover
/让教学更有效高效备课|生物学科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与 核心素养 生命观念:1.理解乳酸菌的代谢特点,认识其在泡菜制作中的无氧发酵原理,构建微生物与食品生产之间的联系观念。 2.明确亚硝酸盐在泡菜发酵过程中的产生和变化机制,知晓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形成食品安全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的生命观念。 科学思维:1.通过对泡菜发酵过程中各种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如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泡菜口味的改变等,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基于证据进行合理推理和解释。 2.运用数学学科概念,将自变量(发酵时间)和因变量(亚硝酸盐含量)的数据进行整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绘制变化曲线,学会用数学模型来直观呈现和分析生物学现象,提升科学思维的定量化和模型化能力。 探究实践:1.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亲身参与泡菜制作的全过程,包括选择或制作发酵装置、挑选蔬菜和调料、控制发酵条件等,在实践中提升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设计并实施亚硝酸盐含量的检测方案,学会正确使用检测试纸或试剂盒,按照确定的时间节点进行连续取样检测,并准确记录数据,培养科学探究的实践能力和严谨的实验态度。 态度责任:1.通过对亚硝酸盐含量的检测以及对食品安全标准的了解,增强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树立对自身健康负责的态度,培养健康生活的意识。 2.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与他人沟通协作,积极承担自己的任务,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同时,尊重不同小组的实验结果和观点,能够客观地进行评价和反思。 学习重点 1.通过对乳酸菌代谢特点的讲解和分析,让学生理解泡菜制作的发酵原理。 2.指导学生成功制作泡菜,掌握制作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如材料选择、发酵装置的使用、调料的配比等。 3.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检测试纸或试剂盒检测泡菜发酵液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并能正确记录和分析数据。 学习难点 1.通过分析发酵过程中各类细菌数量、氧气含量、亚硝酸盐和乳酸含量等多种因素的相互关系,理解泡菜发酵过程中的复杂变化机制。 2.根据检测数据,结合泡菜的口味和食品安全标准,确定泡菜的安全食用时间,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决策的能力。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 【教学准备】 实验材料:带龙头的食品级密封泡菜坛(可购买或自制)、甘蓝、胡萝卜、黄瓜等多种蔬菜、白砂糖、食盐、干辣椒等调料、清水、亚硝酸盐检测试纸或试剂盒、亚硝酸盐含量记录表。 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子秤、刀、案板、洗菜盆、玻璃棒等。 教学资料:收集泡菜制作、亚硝酸盐含量检测等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制作成教学课件;准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22)中关于蔬菜及其制品中亚硝酸盐含量标准的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美味泡菜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大家都吃过泡菜,那你们知道泡菜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吗?为什么泡菜会有独特的风味?”引导学生思考泡菜制作背后的生物学原理。 展示一些因食用亚硝酸盐含量超标食品而导致健康问题的新闻报道,引出本节课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检测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从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 知识讲解(10分钟) 乳酸菌的代谢特点及泡菜制作原理 通过动画或示意图,讲解乳酸菌是厌氧菌,在无氧条件下能将葡萄糖分解为乳酸,这就是泡菜制作的发酵原理。强调在泡菜制作过程中要创造无氧环境,以利于乳酸菌的生长和发酵。 举例说明乳酸菌在食品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如酸奶、酸菜等的制作也利用了乳酸菌的发酵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微生物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亚硝酸盐的相关知识 介绍亚硝酸盐的性质,如易溶于水。讲解在泡菜发酵初期,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