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学习目标: 1.熟读文本,梳理总结文章所陈之情。 2.结合历史背景,分析李密说服晋武帝的策略。 3.体会古代文人“忠孝仁义”的伦理观念,体会李密对祖母的孝心与家国责任的矛盾。 课堂导入 读《出师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陈情表》不堕泪者, 读《祭十二郎文》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其人必不孝。 课堂回顾 陈述、禀报 隐情、苦衷 一种文体 如何陈情? 是谁陈情? 向谁陈情? 所陈何情? 创作背景 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司马昭灭蜀,李密沦为亡国之臣。 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元帝,史称“晋武帝”,朝廷采取怀柔政策,笼络蜀汉旧臣,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时年44岁,以晋朝“以孝治天下”为口实,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由,上《陈情表》,要求暂缓赴任,上表恳辞。 晋武帝为什么要这样重用李密呢? 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收笼东吴民心,晋武帝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厚之胸怀。 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为如此,李密屡被征召。李密则向晋武帝上此表“辞不就职” 向谁陈情?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犍为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人。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为人正直,颇有才干。曾仕蜀汉,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蜀亡以后,晋武帝司马炎为巩固新政权,笼络蜀汉旧臣人心,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他上表陈情,以祖母年老无人供养,辞不从命。祖母死后,出任太子洗马,官至汉中太守。后被谗免官,死于家中。 【作者简介】 【背景简介】 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官职不详)。 三国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灭蜀,李密沦为亡国之臣。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元帝,史称“晋武帝”。 泰始三年(267年),朝廷采取怀柔政策,极力笼络蜀汉旧臣,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时年44岁,以晋朝“以孝治天下”为口实,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由,上《陈情表》以明志,要求暂缓赴任,上表恳辞。 李密 蜀汉旧臣 晋武帝 新晋皇帝 名义上君臣 面对晋武帝对他的屡次征召。李密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 答应吧,名节何在? 不答应吧,性命堪忧。 最好的结果: 拒绝并保住性命。 事实的结果: 《古文观止》说:“晋武览表,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个,使郡县供祖母奉膳。” 那么,他是如何陈情的呢?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诵读《陈情表》。 解题 陈 情 表 陈述,禀告 隐情,苦衷,情状,情理 第一段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早。这里指幼年时。回顾:夙兴夜寐。 谓刚生下地 因为 通“悯”,指可忧患的事(多指疾病死丧) 去世的委婉说法 怜悯;哀怜 ①孤单没有依靠的样子。也作「伶丁」、「伶仃」。 少 福分,福运 缠绕,这里指疾病缠身 被动句 臣李密上言:我因为命运坎坷,幼年时就遭到不幸。生下来只有六个月,父亲就去世了;长到四岁的时候,舅父强迫我的母亲改嫁。祖母刘氏怜悯我孤单弱小,亲自加以抚养。 我小时候经常生病,九岁还不能走路,孤独无靠,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又没有兄弟,门庭衰微福泽浅薄,很晚才得到儿子。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家里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孤单无靠地独立生活,只有和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 而祖母刘氏很早就被疾病所纠缠,经常卧病在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