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585649

【新教材·课堂无忧】1.1《吹泡泡》课件(30张PPT)+教案+分层练习+素材

日期:2025-09-21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素材 查看:24次 大小:20763721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练习,分层,教案,PPT,30张,课件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青岛版(2024年)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课题 1.1 吹泡泡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引导学生观察泡泡的形态、色彩等现象,感知空气与液体混合产生的物理变化,初步认识科学现象的奇妙。 科学思维:通过尝试不同工具吹泡泡,分析影响泡泡大小、形状的因素,培养观察比较与简单推理的思维能力。 探究实践:鼓励学生动手调配泡泡液、制作吹泡工具,在操作中掌握基本实验方法,提升动手与问题解决能力。 态度责任: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好奇心,培养耐心尝试、乐于合作的品质,引导在生活中主动探索科学奥秘。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熟练操作吹泡泡实验,观察并描述泡泡的特征,探究不同工具对泡泡形态的影响,理解实验原理。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影响泡泡形成与变化的多种因素,将实验经验迁移到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培养持续探究意识。 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与问题 1.教师播放一段吹泡泡的视频,让学生观看。 2.提问:同学们,怎样吹泡泡呢?泡泡是什么样子的?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吹泡泡》。 环节二、探究与实践 活动一:在不同物体上吹泡泡,有什么发现? 1.提示:注意安全,不要把泡泡液洒到地上,以防滑倒。 2.引导学生分别在桌面、篮球、布料、有水的碗里、手上吹泡泡。 3.鼓励学生观察并记录泡泡在不同物体上的形状、大小、稳定性等差异。 活动二:怎样吹出大泡泡套小泡泡? 1.演示如何吹出大小泡泡套叠的技巧。 2.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吹出大小泡泡套叠,并探索不同的吹泡泡方法。 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能够吹出这样的效果。 活动三:到操场上吹泡泡,有什么新发现? 1.组织学生到操场上,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2.引导学生观察阳光下泡泡的颜色,并讨论为什么泡泡会呈现出这样的颜色。 3.简要介绍光在泡泡表面的折射现象。 4.小结:就像手拉手围成圈的小朋友,不论是什么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 环节三、拓展与迁移 拓展活动:动手配置泡泡液,吹出能在地面上滚动的泡泡。 1.介绍在泡泡液中加入蜂蜜可以增加泡泡的粘性,使其能在地面上滚动。 2.引导学生分组进行泡泡液的配置,并尝试吹出能在地面上滚动的泡泡。 3.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配置方法和吹泡泡技巧。 环节四、巩固与练习 1.填空题 (1)制作泡泡水需要准备( )和( )。 (2)泡泡通常是( )形的。 (3)蜂蜜在制作泡泡水中的作用是( ) 2.选择题 (1)以下哪种工具不能用来吹泡泡?( ) A. 吸管 B. 铁丝圈 C. 筷子 (2)制作泡泡水时,搅拌的目的是( ) A. 让泡泡水更漂亮 B. 加快溶解 C. 让泡泡水颜色更均匀 (3)泡泡的颜色在阳光下会( ) A. 不变 B. 更鲜艳 C. 消失 D. 变暗 3.判断题 (1)不同工具吹出来的泡泡都一样。( ) (2)泡泡在黑暗中也能看到颜色。( ) (3)制作泡泡水时,水越多越好。( ) 环节五、总结与评价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 3.作业布置:回家后用自己制作的泡泡水吹泡泡,并观察泡泡的特征和变化。 板书设计 1. 吹泡泡 一、泡泡的特征 形状:圆形 颜色:多种 大小:不一 二、吹泡泡的方法 轻轻吹 三、泡泡形成的原因 空气的存在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趣味导入迅速抓住学生注意力,实验环节充分调动积极性;小组合作探究不同工具对泡泡的影响,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与协作能力。 存在不足:部分学生在调配泡泡液时,因比例把握不当导致实验效果不理想;课堂秩序管理需加强,实验过程中个别学生注意力分散;对泡泡形成原理的讲解稍显抽象,学生理解不够深入。 改进措施:提前准备不同比例调配好的泡泡液示例,让学生直观对比效果;制定明确的实验操作规则,加强课堂纪律引导;利用动画演示泡泡形成的微观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原理,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