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同步练习2024 -2025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一、文学常识 1. 作者及背景 本文作者是_____(1893 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 文章是1949年9月21日作者在_____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开幕词,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 2. 字词梳理 (1)拼音 复辟( ) 警惕( ) 勉强( ) 召开( ) 侮辱( ) (2)单字词释义 协商:_____ 摧毁:_____ 复辟:_____ 勾结:_____ 警惕:_____ 颠覆:_____ 压迫:_____ 剥削:_____ 奴役:_____ 障碍:_____ 胜利:_____ 独立:_____ 二、文本探究 1.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2段):介绍会议的_____和_____,强调全国人民大团结的基础。 第二部分(第3-8段):回顾_____,指出革命胜利的必然性,宣告新中国成立。 第三部分(第9-12段):展望未来,提出_____、_____、_____三大建设任务。 第四部分(第13 -16段):表达对_____的敬意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心。 2.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回顾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历程,宣告_____的成立,表达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自豪之情,以及建设_____国家的坚定决心。 3. 重难点突破 历史意义:“站起来”的内涵是_____。 修辞手法:分析“让那些内外的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罢……”一句的_____和_____效果。 三、课内阅读 1. 文段一(第1段) “诸位代表先生们,全国人民所渴望的政治协商会议现在开幕了。我们的会议包括六百多位代表,代表着全中国所有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和国外华侨。这就指明,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 1:会议的代表构成有何特点? 2:“全国人民大团结”的基础是什么? 2. 文段二(第6段) “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 1:“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外交理念? 2:“站起来了”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3. 文段三(第12段) “让那些内外的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罢,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罢,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1: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2:体现了作者对未来的何种态度? 答案总结 一、文学常识 1. 毛泽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 (1)复辟(bì)、警惕(tì)、勉强(miǎn qiǎng)、召开(zhào)、侮辱(wǔ rǔ) (2)示例:协商(共同商量以便取得一致意见);摧毁(用强大力量破坏);复辟(失位的君主复位,泛指被推翻的统治者恢复原有的地位或被消灭的制度复活);勾结(为了进行不正当的活动暗中互相串通、结合);警惕(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或错误倾向保持敏锐的感觉);颠覆(推翻,摧毁);压迫(用权力或势力强制别人服从);剥削(无偿地占有别人的劳动或产品);奴役(像对待奴隶一样使用人);障碍(挡住道路,使不能顺利通过);胜利(在斗争或竞赛中打败对方);独立(不依赖他人,自主存在) (4)示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指中国人民摆脱了被压迫、被奴役的历史,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成为国家的主人。 二、文本探究 1. 召开背景;代表构成;革命历史;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国防建设;人民英雄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繁荣富强 3. 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排比;反问(增强气势,表达坚定信念) 三、课内阅读 1. (1)代表来自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和国外华侨,具有广泛性。(2)战胜了美国帝国主义所援助的国民党反动政府,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取得了基本胜利。 2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