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607331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15古诗二首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03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20次 大小:2816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统编,语文,二年级,下册,古诗,二首
  • cover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部编人教版语文课本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教材围绕“大自然的秘密”这一专题编排。《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作者抓住了那满湖的荷叶、荷花作为描写对象,生动描绘了六月西湖独有的美景,色彩明丽,意境开阔,由衷地表达了对西湖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积累了不少的古诗了,他们对古诗的诵读要求、古诗的背诵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要高质量达成教学目标“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无论从拥有的知能水平还是认知心理来说,都是十分困难的,因而评价的目标水平要求不宜太高,只要能借助插图和生活经验说出符合诗句意思的画面即可。 教学目标: 1审美创造.认识“晓、慈、毕、竟”四个生字,会写“湖、莲、穷、荷”四个字。 2语言运用.能正确流利地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背诵古诗。 3思维能力.初步感知诗歌大意,借助重点词句想象画面之美,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地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 2.借助重点词语“接天”、“无穷碧”、“别样红”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在诵读和理解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搜集有关诗人及诗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赏画配诗,揭题诵诗。 1.孩子们,诗歌是我国古代的文学瑰宝,古人常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一幅画就是一首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幅画,你知道它表现的是哪一首诗吗?(出示图片) 2.出示梅花图、荷花图,齐读古诗《梅花》、《小池》。 3.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另外一首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知作者,解诗题。 1.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板书课题) 2.出示诗题: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指名读)。 3.齐读课题:这首诗的题目比较长,我们要正确断句。(课件出示断句的题目)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4.了解作者。 5.解诗题。(相机解释“晓出”、“净慈寺”和“林子方”) (诗人杨万里)早晨从净慈寺出来送别他的朋友林子方。 6.小结:净慈寺,是西湖边上的一座寺庙。林子方,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个朋友。这一天,林子方正要到外地做官,杨万里在西湖边上送别他。 (二)感知诗的韵律。 7.指生读古诗,师相机正音。(强调:“慈”是平舌音,“竟、映”是后鼻音。) 8.指导朗读,读出节奏,读出古诗的韵律美。 (1)指生读。 (2)师生手势练读。 (3)师生合作朗读。 (4)师生和诗读,感受诗的韵律。 (5)生配乐诵读。 三、自学古诗,理解大意 1.借助预习,想象画面,同桌合作解诗意。 2.全班交流,明确重点字词意。 3.理解重点词语,概括诗的大意。 4.再读古诗,品诗、赏诗,走入诗境。 四、品读诗境,感受画面 1.同学们,你们去过西湖吗?俗话说,上有苏杭,下有苏杭,那西湖就是最璀璨的一颗明珠了。出示西湖图片。西湖一年四季的景都很美,可是在杨万里眼中只有西湖六月最美。 2.诗中是怎样写西湖六月的莲叶和荷花的呢?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样的莲叶? (一)接天莲叶无穷碧。 预设:A、碧绿碧绿的荷叶--(板书)碧 B、无穷无尽的绿色--(板书)无穷 C、很多很多的荷叶--(生板书)接天 引导:站在西湖边,放眼望去,挨挨挤挤的荷叶铺满了整个湖面,不留一点缝隙,满眼都是绿色,一碧千里!满湖的莲叶,满眼的绿色,远远地伸向天边,与蓝天相接! 齐诵———接天莲叶无穷碧”。 (二)映日荷花别样红 3.在这一片碧绿之中,荷花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预设:特别的红、不一样的红--(生板书)别样红 引导:在阳光的照射下,莲叶的映衬下荷花才变得这么红!有了绿的映衬,红得更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