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互相鼓励,共同进步,彼此汲取生命成长的力量。 语言运用:认识“级、链”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会写“级、链、颤”等9个字,会写“假日、抬头”等14个词语。 思维能力:知道要按一定顺序写事,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 审美创造:品词析句,对文章的描写进行品析和未来在行文中的感受性应用。 教学重难点 知道要按一定顺序写事,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 教学过程 一、回顾内容,学习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爬天都峰》。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指名回忆写作顺序) 二、聚焦重点,清楚表达。 从不敢爬到爬上峰顶,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至7段,结合老师给出的学法提示,思考一下:作者是怎样把爬山过程写清楚的? 出示学法提示:(指名朗读) ①勾一勾“我”爬山之前的想法 ②读一读“我”我和老爷爷的对话 ③圈一圈“我”奋力爬山的动词 (学生默读勾画,教师巡视) 写清楚———怎么想 1.作者是怎样把爬山过程写清楚的?哪位同学关注了爬山前我的心里活动?(指名读) 出示第二段: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1)体会心理,感知“所见+所想” 这段话写出了我怎样的心理?(我怀疑自己、不敢爬) 哪句话写怀疑?(我爬得上去吗)哪句话写害怕?(真叫人发颤) 其他句子写的是什么?(天都峰又高又陡) (2)指导朗读,体会“高”和“陡” 你体会到天都峰的“高”和“陡”了吗?谁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高:“啊”字的处理、练读。 陡:体会关键字“挂”,指导朗读。 (3)理解所见(天都峰“高”和“陡”)和所想(我爬的上去吗?真叫人发颤)的关联。 (4)合作朗读,体会方法 师生合作读(师读天都峰高和陡的句子,生读作者心里的怀疑和担心) 小结:眼里看到的和心中想到的结合起来,爬山前的想法就写清楚了。(板书:怎么想) 写清楚———怎么说 2.正是因为作者产生了想爬又不敢爬的想法,才有了接下来这样一番对话。(出示) 忽然听到背后有人叫我: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我回头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我不再犹豫,点点头,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也点点头:“对,咱们一起爬吧。” (1)分角色朗读,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2)体会惊讶赞许的语气,练读直接对话。 这是一位怎样的老爷爷(白发苍苍、年纪大) 联系前文天都峰“高”和“陡”的句子。 (3)理解提示语在对话描写中的作用。 (交代人物彼此身份、更清楚,表示一种回答,如:点头、仰脸) 小结:这段对话文字不多,但是很有必要,作者通过这段对话把从不敢爬到下决心去爬的原因都写清楚了。(板书:怎么说) 写清楚———怎么做 3.这篇文章很有意思,明明题目是“爬天都峰”,可是描写怎么爬的文字却是最少的,只有两小段,两句话。(出示6、7段,指名读) 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这么少的文字,作者把“怎么爬”写清楚了吗? (1)关注动词,比较“———“爬” 这里有两个动词,一个是“———,一个是“爬”,两个字都表示用手抓住东西向上,“———和“爬”有什么区别?(指名说)铁链直上直下,用“———,像小猴子一样手脚并用,用“爬”。 (2)想象画面,语言内化 闭上眼睛,听老师读句子,想象爬天都峰的画面。(教师读,学生闭眼想象)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