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通过随文识字、字理识字等方法认识“乃”“熏”等生字,会写“祭”“恃”等字。 2.结合课外资料,在反复诵读和融情想象中,正确理解三首古诗的大概意思,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背诵课文。 3.通过古诗的对比阅读,明了诗歌之间的联系,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巍巍中华,悠悠历史。有多少仁人志士将毕生的精力献给了自己的国家,留下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爱国情———是扣在中华儿女心弦上永恒的旋律,这个单元,我们将探索文人墨客笔下的“爱国情———。 1.揭题导入,引发期待 结合注释说说你从《示儿》《题临安邸》这两首古诗的题目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示儿》的题目点明了这首诗是父亲写给儿子的;《题临安邸》的题目点明了诗歌是在南宋都城的旅店写的。 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借助注释,自学古诗 自读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借助注释,试着说说这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2.聚焦同质,走近宋代,说一说这两首古诗的相同之处。 (1)两首诗都是宋代诗人所作。 (2)两首诗都写到了地名。 “九州”“中原”“临安”“汴州” “九州”指的是中国,“临安”是南宋都城,“汴州”是北宋都城,而“中原”指的是黄河中下游,即北宋都城一带。两首诗都提及了宋代的都城。 (3)两首诗都写到了人。 “乃翁”指的是陆游,“游人”指的是南宋的权贵、统治者们。 二、识字教学,夯实基础 1.集中识字,交流识字方法 (1)“乃”:在古诗或文言文中可作人称代词,在诗中结合语境理解为“你们的”。 (2)“熏”:结合生活经验,想想什么东西会“熏人”;诗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用“熏”字来说明当时不思救国却纸醉金迷的风气之浓烈。 (3)“亥”:是“天干地支”十二地支之一,己亥年是猪年。 (4)“恃”:依靠,可组词“恃强凌弱”。 (5)“擞”:振奋,可组词“精神抖擞”一词。 汴 乃 邸 熏 亥 恃 喑 擞 二、识字教学,夯实基础 2.交流书写要点 (1)“乃”和“及”不要混淆,“乃”字书写时要注意笔顺,第一笔是“横折折折钩”,第二笔是“撇”。 (2)“祭”和“熏”都是上下结构,“祭”字注意左上部分不是“夕”,不要少写一点,左上部分的横撇要舒展,右上部分的捺也要舒展,下部“示”字的两横要适当收缩,避让上边的横撤和捺。 (3)“熏”上半部分横画较多,其中第二笔横最长,与下半部分的四点底宽度相当,整个字中间只有一笔竖,不要写成“千、黑”两部分。 祭 熏 乃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学习《示儿》 (1)学习字理,识解“示”“祭” 示 儿 [宋]陆 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表示供放祭品的祭台。 “祭”表示手拿滴血的肉敬供祖宗神灵。 (2)整体观照,理解诗意。陆游在临终时对儿子说了些什么? 死后无牵无挂,挂念国家没有统一;盼望早日北定中原,祭奠时告慰统一的消息。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一生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一直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陆游的诗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诗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齐名,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 作者简介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宋】陆游 注释 元:同“原”,本来。 但:只是。 九州:古代中国曾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全国。 同:统一。 王师:宋朝的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