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虞美人》 课题 无常与永恒,一江春水愁———《虞美人》品读 教学目标 1.品读意象,领悟词中无常人生与永恒景象的对照。 2.品析作品内容,感受词人强烈的愁情。 3.在对比分析中,体会作品所传递的人类共通之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品析作品内容,感受词人强烈的愁情。 教学难点: 探究作者对于人生无常与自然永恒的感悟,加深对人世悲愁的领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愁是一种抽象的情感,难以用言语表达。为了将情感传递,诗人们妙笔生花。秦观的“无 边丝雨细如愁 ”告诉我们愁的宽度;李清照的“载不动许多愁 ”告诉我们愁的重量;而李煜 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告诉我们愁的曲折往复。今天,让我们通过一首《虞美人 ·春花 秋月何时了》,来感受李煜春水般的愁情。 二、知人论世,观人生无常 1、【活动】配乐诵读《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感受李煜无常人生。 诗不读不以传情,一起诵读这首词,体会作者情感。 2、【提问】李煜提到的“往事 ”里,掩盖了多少难以诉说的经历呢? 明确:李煜的人生,有着重要的三个阶段。 1. 身不由己,无奈为帝 李煜出生于公元 937 年,原名李从嘉,为李璟第六子。他立志成为一名醉心诗词、音乐 的隐士,喜欢吟诗作对,游山玩水的快活日子。但因几位兄长的离世,加上“丰额骈齿,一 目重瞳 ”的帝王之象,被迫成为了南唐国主。 2.祸在朝夕,阶下之囚 李煜登上皇位后,向北宋朝廷俯首称臣,并废南唐国号, 自称“江南国主 ”。 政治上的无能,加速了南唐的覆灭,成为亡国之君,亡国后他被囚禁在北宋的深宫之中。 3.千古词帝,成就绝命之词 公元 978 年,乞巧佳节之日,李煜写下一首《虞美人 · 春花秋月何时了》,因这首词直抒亡 国之思,惹宋太宗大怒,从而被毒杀。因此,这首词可谓其绝命之词。 三、品味意象,领悟无常与永恒的对照 1、【探究】面对人生的无常,李煜用哪些意象来表达情思?这些意象在运用中有何特点? 明确:春花、秋月、小楼、东风、雕栏玉砌 意象 ( 东风 )春花 秋月 ( 又 )自然景物 何时了 循环往复,永恒流转小楼 雕栏玉砌 人文景观 应犹在 久久留存类别关键词特点运用规律一永恒,一无常(三次对照)艺术手法三次对比 意象运用特点:春秋常用来表示一年四季,“春花秋月 ”代表着四时景象,“何时了 ” 点明春花秋月年年往复的特点。而“又东风 ”一“又 ”字突出了东风之往复。以上意象都为 自然景物,都遵循着自然界永恒流转的特点。 “雕栏玉砌 ”指代故国的华丽宫殿,“应犹在 ”则表明没有人类情感的客观存在似乎也 能久久留存。 当我们把这些意象圈画出来,还能发现一个有意思的规律:这些意象都出现在单数句中。 而双数句中,则有“往事 ”“不堪回首的故国 ”和“ 已改的朱颜 ”,这些内容都直接指向李煜 的无常人生。李煜将“一永恒一无常 ”的规律重复三次,将永恒之象与无常人生进行了三次 对比,劈空而下, 由此突出印证了他春水般的愁情。 四、品析作品,感悟诗情 潘向黎女士曾评价: “李后主的愁是彻底心碎、无望、无奈的愁恨,是最强烈的,到了 第十级。 ” 【探究】李煜的巧妙构思下,究竟蕴含着词人怎样的强烈愁情?在初步了解了词中的三 处对比之后,请同学们结合具体内容继续深入探究李煜的愁情。(从无常与永恒切入) 1. 永恒下的无常,美好消逝之哀愁 慧开禅师曾言:“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春花秋月代表四时美景。四季的 美好不停流转,循环往复。可是李煜并没有为此欣喜,而是急切盼望它何时能“ 了 ”。这是为 何?答案就藏在他的往事中。 自然景物循环更替,美好景象永恒存在,但人事却不会遵循这套自然法则。他再也不会 拥有诗情画意吟诗作对的惬意,与享尽世间繁华奢靡的欢乐。眼前的春花秋月,似乎是在嗤 笑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