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涉江采芙蓉》 教学目标 1.借助拍摄视角变化的情境创设,培养学生个性化解读抒情主人公形象的能力。 2.借助拍摄场景切换的情境创设,指导学生掌握“对写 ”手法,提高鉴赏诗歌艺术表现形式 的能力。 3.借助拍摄景别选择的情境创设,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诗歌的深层主旨,获得审美体验,感悟 抒情主人公的人生追求,获得人生感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个性化解读诗歌抒情主人公形象。 2.理解鉴赏诗歌的“对写 ”手法。 教学难点: 1.深入探究诗歌的深层主旨,获得人生感悟。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预习任务: 自主诵读《涉江采芙蓉》,借助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⑴ , 兰泽⑵/多/芳草。 采之/欲/遗⑶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⑷终老。词句注释 ⑴芙蓉:荷花的别名。 ⑵兰泽:长着兰草的低湿之地。 ⑶遗(wèi):赠送。 ⑷以:连词,表示结果。 导入 中国诗歌的历史像是一片璀璨夺目的星空。《古诗十九首》宛如一颗流星,为之后的诗 歌发展传递了方向。《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的代表作品。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品 味其间独特的文学魅力。 情境任务 为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校园举办了“从诗情画意到情动影生 ”为主题的创意活动,将 喜爱的诗歌拍为微电影。本班级选定的诗歌为《涉江采芙蓉》。请你完成一份关于拍摄视角、 场景切换、景别选择、主旨立意等方面的设计方案。 任务一:于拍摄视角中品诗歌形象 一、解读“抒情主人公 ” 拍摄思考:品读诗歌时会发现,本诗至少有男女两个抒情主人公。对于我们要拍摄的微 电影,你想选择哪一位作为主角?请参考“形象特点 ”“佐证 ”“场景描述 ”这三个维度进 行分析。 (一)抒情主人公为女性 拍摄方案 1:抒情主人公为女性形象特点佐证场景描述 江南闺中女子形象1.意象 “芙蓉 ”谐音“夫容 ” “莲子 ”谐音“怜子 ” 2.追问 “欲遗谁? ” “所思在远道 ” 3.动词 “涉 ”“采 ”(女子)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 (女子)采之欲遗谁? (女子)所思在远道。 (男子)还顾望旧乡, (我们相聚)长路漫浩浩。 (我们)同心而离居, (我们)忧伤以终老。 师生讨论补充: 1.形象特点:这可能是一位江南闺中女子形象。 2.佐证 ①意象 “芙蓉 ”谐音“夫容 ”,意为丈夫的容貌; “莲子 ”谐音“怜子 ”,为怜子而心苦。 ②反问语气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一声追问,更能体现女子似水般的缠绵情思。 ③动词 (1)“涉 ” 甲骨文“涉 ”,中间的符号为“水 ”,代表河流;两侧的符号为“止 ”,代表双脚,“涉 ” 义为“两只脚一步一步向前,淌过河流 ”,而不单单是过河。“涉 ”字,体现“痴情、勇敢 ” 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采 ” 甲骨文“采 ”,上面的符号为“手 ”,代表轻摘;下面的符号为“木 ”,代表长有果实 的树木。“采 ”义为“用手指或指尖轻轻摘取 ”而不是粗鲁的摘取。“采 ”字,体现“细心 ” 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3.场景描述 女子“我 ”涉江采到芙蓉想送所思之人,可欲遗之人不在身旁,从而产生思念。想象着 你在还顾旧乡,我们相聚无期,只能忧伤终老。在无限思念与牵挂中营造出孤单的意境。 (二)抒情主人公为男性 拍摄方案 2:抒情主人公为男性形象特点佐证场景描述 汉朝士子形象1.意象 “芙蓉 ” 2.名词 “ 旧乡 ” 3.动词 “还顾望 ”(男子)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 (男子)采之欲遗谁? (男子)所思在远道。 (男子)还顾望旧乡, (我们相聚)长路漫浩浩。 (我们)同心而离居, (我们)忧伤以终老。 师生讨论交流补充: 1.这可能是一位汉朝士子形象。 2.佐证 ①意象 “芙蓉 ”有清幽、高洁的品质,如诗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