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简单的杠杆 【教材简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工具与技术》单元的第3课。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隶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技术与工程领域,指向“杠杆也是一种简单机械”这一科学概念。 本单元共7课,第1课点明主题,帮助我们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梳理学生在生活中对工具和技术关系的经验积累;第2、3、4课引领学生针对具体的某单一简单机械———斜面、杠杆、轮轴进行探究和学习;第5课通过对剪刀这一组合工具的探究和应用来强化前几课的学习;第6课通过了解印刷术的发展历程让学生感受技术和发明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变化;第7课是对本单元学习的一个总结和提升。 本课作为单元中的基础知识课,学生将继续探究另一种简单机械———杠杆。人类对杠杆的认识和了解也有着悠久的历史。阿基米德最早提出了杠杆原理,并依据此原理研究出了许多发明,影响深远。今天杠杆工具在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普遍。选用杠杆作为研究内容,贴近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研究工具的兴趣。 【学生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杠杆”这一简单机械在生活中的使用已经有相当的经验积累了,但大多数学生没有具体研究和探索过杠杆在不同情况、不同组合工具中的作用。 学生在《斜面》一课中已经做过了关于简单机械的研究,《不简单的杠杆》一课安排了一个最原始也最贴近“杠杆”发明和产生的活动,这样的活动学生大多看到过,但是不一定亲自动手操作过。这样的安排既减小了难度,也增加了学生在研究杠杆过程中的趣味性。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杠杆实验,知道利用杠杆可以帮助我们撬起一些重物,认识到改变支点的位置、支点的高度会影响杠杆的作用效果。 科学思维:用比较大石块能否被撬动的方法,能区别省力杠杆和不省力杠杆。 探究实践:在用杠杆撬动大石块的过程中,能用画图的方式记录杠杆装置的使用情况,会分享自己的观点。 态度责任:通过杠杆实验,培养学生对生活中杠杆这一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利用杠杆完成撬动大石块的任务,并用图式记录撬动大石块时杠杆的装置。 难点:能够尊重事实,如实记录大石块的移动距离,准确地画出杠杆装置。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记录单、拉压测力计、木板、钩码(每组一盒)、三棱柱木块。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单、白板笔、大石头小石头撬棍各三组。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明确任务(分钟) T:今天来学校的路上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出示图片】老师的车被大石块“堵”在了路上,要继续向前走必须把大石块移走,可是老师的力气很小搬不动,你有什么办法吗? (预设:用手推着滚动它,拿撬棍撬走它) T:你可真会想办法!老师在车里找了找,找到了一根撬棍,它可以帮忙吗? (预设:把撬棍放在石头下面,再拿一块石头放到撬棍下面,撬动它。) T:你说的老师一下子就听明白了。还有哪位同学也来说一说。 T:科学家不仅会思考,还会把他的思考画下来呢!下面请你们也把你们的想法画下来吧! 收集资料,制定方案(分钟) 【教师拍照学生画的设计图,电脑出示四张学生的设计图】 T:这位同学请你来跟大家说一说你的设计图。 (预设1) T:不仅画的好,还很会表达!老师再请一位同学来分享一下。 (预设2) T:老师发现大家都画了这样的一个装置,在科学上这样的撬棍,它有一个名字叫做杠杆。【板书:杠杆】支撑用的小石块与杠杆接触的点叫做支点。【板书:支点】大石块压住杠杆的点叫做阻力点。【板书:阻力点】手用力的点叫做用力点。【板书:用力点】 T:凭肖老师的力气真的能把石头成功移走吗?请同学们通过一个模拟实验帮帮肖老师吧。 【出示图片】 T:这些材料可以模拟什么呢? (预设:钩码盒可以模拟大石块,三棱柱木块可以模拟支点,木板可以模拟杠杆。) T:老师还请来了一个帮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