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625774

初中历史统编版(五四学制)中国历史 第二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教案(表格式)

日期:2025-11-19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9次 大小:18923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初中,教案,统治,明朝,14课,第二
  • cover
课题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5课 明朝的统治 科目 年级 课型 主备人 课时 时间 历史 七年级 新授课 1 45分钟 课程标准 了解明朝的建立与统治,包括强化皇权的措施(中央废丞相、设厂卫,地方改革官制)、科举变化(八股取士)及民族关系,认识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与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是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的第 15 课,聚焦明朝统治的建立与强化,涵盖明朝建立、皇权强化(中央、地方、特务机构 )、八股取士、民族关系四部分。上承元朝统治,下启清朝政治制度,是理解明清中央集权强化、科举僵化及民族治理的基础,为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提供实证。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明朝历史(如朱元璋故事)有兴趣,但对强化皇权的措施(废丞相、设厂卫的逻辑)、八股取士的影响理解较浅。需借助故事(朱元璋废丞相)、史料(《皇明祖训》)、地图(明朝形势图),梳理明朝统治线索,突破概念与影响难点,培养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 核心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理解明朝强化皇权与元朝灭亡教训、巩固统治需求的辩证关系,认识政治制度演变的必然性。 时空观念:通过时间轴梳理明朝建立(1368年)、强化皇权(废丞相、设厂卫)、八股取士的时序,明确政治措施的时空分布。 史料实证:分析“材料研读”(明太祖反对设丞相)、“相关史事”(内阁形成),提取强化皇权的信息,论证措施的特点与影响。 历史解释:阐释明朝强化皇权措施的创新(废丞相、设厂卫)与局限(八股取士束缚思想),解读民族关系对国家统一的作用。 家国情怀:感受明朝强化中央集权对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意义,理解民族交流对边疆稳定的价值,增强国家认同。 学习目标 1.能复述明朝建立的过程(朱元璋起义、1368 年称帝)、强化皇权的措施(废丞相、设厂卫、地方三司)、八股取士的内容,梳理明朝统治的脉络。 2.会用史料分析(如《皇明祖训》)说明强化皇权的原因与影响,对比分析八股取士与隋唐科举的区别,理解政治制度的演变。 3.理解明朝强化皇权对巩固统治的作用及局限性,认识民族关系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意义,体会 “制度创新与历史局限并存” 的辩证思维。 教学 重难点 重点: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中央废丞相、设厂卫;地方三司分权 );八股取士的内容与影响;明朝对东北、蒙古的民族治理。 难点:分析强化皇权措施的内在逻辑(废丞相→设内阁→厂卫监督 );理解八股取士对思想文化的束缚,认识政治与文化的互动。 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围绕 “明朝如何强化皇权?措施有何影响?八股取士如何演变?” 等核心问题,串联统治线索,驱动学生思考。 故事教学法:讲述 “朱元璋废丞相”“厂卫特务侦缉” 故事,还原历史场景,理解强化皇权的背景与影响。 史料教学法:运用教材 “材料研读”“相关史事”,结合《皇明祖训》片段、明朝形势图,引导分析统治措施,落实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朱元璋的崛起:明朝统治的开端” 展示 “朱元璋画像” 及教材开篇描述。 提问:“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如何避免元朝灭亡的教训?” 引出本课主题。 观察画像,倾听描述,思考问题,进入学习情境。 以朱元璋故事为线索,关联元朝灭亡教训,激发探究欲,渗透 “以史为鉴” 的唯物史观。 明朝的建立 ———崛起江淮,定鼎天下” 呈现 “元末农民起义形势图”,讲解明朝建立背景与过程。提问:“朱元璋能建立明朝,除个人能力外,还有哪些因素?” 总结:元朝统治失民心,朱元璋顺应大势建明。 观察地图,阅读教材,回答问题,梳理明朝建立线索。 用形势图呈现时空关系,落实 “时空观念”;分析建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