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园地八 教材pp.128~129 1.梳理归纳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在借助题目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时,发现不同类型文章题目的独特之处,掌握文章题目的设置方法。 3.通过想象来体会“饱经风霜”“深处”用在不同地方的画面,并能够用文字表述出来。 4.通过对柳公权书法的了解,积累楷书的书写要点,激发对书法的兴趣。 5.借助资料理解鲁迅的名句,并在句子的理解和积累中进一步了解鲁迅。 掌握并运用归纳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掌握文章题目的设置方法;理解和积累鲁迅的名句,并在名句理解中进一步了解鲁迅。 体会“饱经风霜”“深处”用在不同地方的画面,并能够用文字表述出来。 【教师准备】 多媒体。 【学生准备】 收集柳公权更多的书法作品的图片和视频。 【教学方法】 在学习“交流平台”时,引导学生灵活运用不同方法理解文章内容;在学习“词句段运用”时,注重实践和激发联想;在学习“书写提示”时,通过欣赏书法作品图片和书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文字的形体美;在学习“日积月累”时,让学生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和相关资料对名句进行理解,进而体会鲁迅的形象。 【学习方法】 在阅读、交流中,归纳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小组交流学习拟题;展开想象进行语段练习;分享、交流、了解楷书的特点;朗读、讨论交流,进一步了解鲁迅。 1课时 情景导入 1.师:同学们,谁能概括本单元四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请举手回答。(学生自由回答) 2.师:那么你们在概括主要内容时运用了什么方法呢?今天,我 们一起来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从中获取答案吧!(板书:语文园地) 探究新知 一、交流平台 学生阅读教材“交流平台”的内容,并思考:从教材提示中了解了哪些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小组交流,教师适时指导。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关注文题,抓关键句,记事的文章可以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列提纲,合并段意等。 二、词句段运用 (一)对比总结,学习拟题 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常见的拟题方法和技巧。 1.课件出示: 少年闰土 狼牙山五壮士 军神 请结合课文内容思考:这组题目是用什么作为题目?(用文章的主要人物作为题目。) 2.引导学生通过题目中的“少年”“壮士”“神”来体会文章描写的人物形象。 “少年”说明写的是人物的少年时期。 “壮士”暗示了主要人物坚强不屈、勇敢无畏。 “神”暗示了主角刘伯承将军超乎常人的坚韧意志和革命精神。 3.让学生结合课文主要内容,明确这样的题目的作用是可以突出主要人物形象,紧扣中心,突出主题。 4.剩余三组题目,学生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5.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全班汇报总结。 (二)激发联想,语段练习 1.学生自读“词句段运用”第二个学习任务中的词语,圈出每组词语中比较重要的字词。(学生回答) 2.教师抓住两组词语中修饰词和描写对象的异同,引导学生明确此次要重点理解的两个词语———饱经风霜”和“深处”。 3.理解“饱经风霜”和“深处”。 (1)理解“饱经风霜”。 ①回顾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救助车夫”情节提到的“饱经风霜的脸”,想象并体会词语的意思。 ②结合车夫的生活经历,通过回忆生活中见过的“饱经风霜的脸”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③借助图片理解“饱经风霜的老屋”和“饱经风霜的大树”,让学生想象老屋与大树分别经历了什么。 ④学生自由分享,由老屋与大树的经历来体会“饱经风霜”。 (2)理解“深处”。 ①借助工具书查找“深处”的意思。 ②代入词组“树林的深处”,在语境中理解“深处”的意思。 ③结合“深处”的本义,借助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秋天的深处”。 ④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结合“深处”的本义理解“心灵的深处”。 4.结合词语的意思,让学生选择一个并结合生活经验来展开想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