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古诗三首 教材pp.50~51 1.会认“乃、熏”等5个生字,会写“祭、乃”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理解这三首诗的意思,会默写《示儿》。 3.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理解这三首诗的意思,会默写《示儿》。 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陆游、林升、龚自珍的资料。 【教学方法】 让学生朗读,帮助学生巩固字音,同时能对诗歌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引导学生对于诗歌的主旨句进行重点分析,让学生准确地领悟诗歌的内涵;多媒体辅助教学,让课堂内容更丰富。 【学习方法】 学生自学生字词;朗读课文理解诗句意思,在教师问题引导下体会诗人情感;背诵课文,默写《示儿》。 2课时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古诗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我们来学习三首脍炙人口的爱国诗———《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板书:古诗三首) 初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要求: (1)边读课文边认读生字,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词,理解生字词。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生读生字词。 (2)理解词语的意思。 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其他学生解释。 3.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这三首古诗的作者分别是谁?他们处于哪个朝代?(学生根据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说一说) 二、再读古诗词,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2.学生根据节奏,带着感情小声朗读诗句。 3.检查学生朗读情况,师生共同评价。 4.轻声读诗句,用下面几种方法理解诗句的大意。(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 指导书写 重点字: 祭:左上角第3、4笔均为点;右上角的捺要舒展。 熏:第2笔是长横,下面的“灬”稍宽。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听写本课字词。 2.上节课,我们已经反复朗读了这三首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说一说每首古诗的创作背景。(指生答) 3.古人表达爱国情感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研读古诗,看一看这三位诗人是怎样表达爱国情感的。 探究新知 一、学习《示儿》,感受真情 1.揭示诗题。 (1)说说“示”的意思。(告诉、告知。) (2)根据题目引导学生答出:谁告诉儿子?告诉儿子什么?为什么告诉儿子? 2.学习第一、二句诗。 (1)这两句诗中哪个字是关键?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悲。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无法排解的忧虑与苦闷。) (2)第二句诗中的“但”表示什么?为什么这样写?(“但”表转折,意思是诗人尽管知道人死后什么都没了,但依然为国家尚未统一而感到悲伤。突出了诗人心中“悲”的程度之深。) 3.学习第三、四句诗。 (1)从这两句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临死之际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国家统一大事。) (2)诗人的遗愿是什么?(收复失地、国家统一。) (3)诗人明知死后万事皆空,为什么还要儿子把国家统一的消息告诉他,这不是前后矛盾吗?(不矛盾,至死都挂念着国家统一,体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4.一个人临终前,在自己的儿女面前,一般会留什么样的遗言?而陆游的遗言有何特殊之处?(一般人临终前,在自己的儿女面前,留的遗言多是关于财产分割及对家人的照顾,而陆游的遗言是对国家收复中原的关注。由此体会到陆游“国”重于“家”的“国家至上”的伟大情怀,非常人所能及。) 二、学习《题临安邸》,悟诗情 1.引出诗歌主题。 这是一首抒发什么情感的诗?(爱国。)你是怎么知道的?(通过了解写作背景。) 2.抓住含义深刻的诗句。 (1)品味:西湖歌舞几时休?(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无奈。) (2)读“暖风熏得游人醉”,想象画面。 透过这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