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三黑和土地 教材pp.92~96 1.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直白质朴的语言特色。 2.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3.体会农民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4.结合生活实际想想自己对脚下的土地的感受。 品味诗歌直白质朴的语言特色。 感受三黑这个淳朴的农民形象,体会他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和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教师准备】 多媒体。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 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借助多媒体,通过语言渲染等途径,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文章内容,理解重点语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学习方法】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课时 情景导入 土地,是生活的根本;土地,给人们带来丰收的喜悦;土地,保证了人们的幸福生活。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诗歌《三黑和土地》,看看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板书:三黑和土地) 探究新知 一、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写了农民三黑得到土地后,爱不释手,认真侍弄土地,种上荞麦,等待丰收,并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 2.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3):写农民拥有自己土地后欢喜的情景。 第二部分(4~15):写三黑有了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二、学习第一部分,感知农民与土地的关系 1.学生快速默读诗歌第1~3节,思考:哪一节诗清楚地告诉我们农民与土地的关系?(第1节诗。) 2.师生共同品读第1节诗。 分组讨论, 理解“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的含义。 这句话具体阐述了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这里的“有了土地”具有深层的含义,“有了土地”指的是土地改革以后,农民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现在,农民真正做了土地的主人,所以他们“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期盼着土地能给他们带来幸福的生活。 3.学生反复品读第2~3节诗,感受农民有了土地后的欢喜心情。(多种形式读,读中感悟。如:分组朗读、想象画面读、配乐朗读等) 有人说诗歌的前三节并不是写三黑的,所以是多余的。你赞同这个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我不赞同这个说法。诗歌的前三节并不是多余的。这三节诗总说农民真正拥有了土地后异常欢喜的情景,为下文具体写三黑的表现和心理打下了基础。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感受三黑的喜悦心情 1.理解句子,感受三黑对待土地和劳作的态度。 (1)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 这节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耙得又平又顺溜”的地比作“妇女们刚梳的头”,一方面形象地表现出三黑把地耙得又平又顺,表明他劳作很认真;另一方面也表明三黑欣赏自己的劳作,他此刻心里是得意的。 (2)这么松散的地,简直是一张软床,叫人想在上面打滚,想在上面躺一躺。 三黑继续欣赏刚耙的土地,深深地陶醉其中。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松散的地”比作“软床”,侧面表现出三黑内心的喜悦。 2.找出文中描写三黑过去和现在不同的生活和心理的句子,比较阅读,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预设:三黑小时候喜欢蝈蝈儿,但是由于贫苦农家的孩子没有地位,到地里抓蝈蝈儿后会被爹娘骂、被地主骂,心里很委屈。现在三黑依然喜欢蝈蝈儿,听着自己地里的蝈蝈儿叫唤,他不仅心里欢喜极了,还招呼孩子到自己的地里去抓蝈蝈儿。从这一对比中,我感受到三黑小时候困苦、受压迫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农民的生活自由了,他们的心情是喜悦的。 作业布置 1.选用相关同步练习。 2.说说你对脚下的土地有什么新的感受。 《三黑和土地》这篇课文通过描写农民三黑重获土地并精心地翻地耙地、回忆往事、憧憬未来,表达了广大农民对失而复得的土地的珍惜与重视,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与期待的喜悦心情。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