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古诗词三首 教材pp.92~93 1.会认“榆、畔”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会写“孙、泊”等5个字。 2.能结合注释、插图理解诗词大意。 3.通过想象诗词句描绘的景象,感受动态与静态之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想象诗词句描绘的景象,感受动态与静态之美。 通过对诗词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师准备】 多媒体。 【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王维、张继、纳兰性德的资料。 【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 【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预习课文,通过看注释、查资料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 2课时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而古诗词则是中国古代艺术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1课《古诗词三首》,来领略中国古诗词的风采吧!(板书:古诗词三首) 初读课文 一、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祖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唐代诗人、画家。其诗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体物精细,状写传神。他又精通绘画,擅作平远之景,擅绘人物、丛竹等。有《王右丞集》。 张继,字懿孙,唐代诗人,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天宝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分掌财赋于洪州(今江西南昌)。其诗多纪行游览、酬赠送别之作,以《枫桥夜泊》最为知名。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著名词人。其文学成就以词为最,词风清丽婉约,格高韵远,独具特色。 二、初读课文,认读字词 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朗读古诗词,划分古诗词节奏 1.教师范读古诗词,并划分节奏。 2.学生根据节奏,有感情、大声地朗读诗词。 3.轻声读诗词句,通过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理解诗词的大意。(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四、比对三首古诗词,说说你的发现 ①古诗每行字数相同;词的字数长长短短,参差错落,因此词有个别名叫“长短句”。 ②词通常分为两段,第一段叫作“上阕”或“上片”,第二段叫作“下阕”或“下片”。(教师相机提示:有的词不分,如《忆江南》。) ③词有词牌名;诗没有,诗只有题目。“长相思”就是词牌名。(教师相机提示:《长相思》只有词牌名,没有题目,为了区分,通常把第一句的内容作为题目,记作———《长相思·山一程》。) 指导书写 重点字: 泊:左右结构, 左窄右宽。右部“白”不要多写一横,不要写成“自”。 愁:上下结构。上部“秋”写得稍扁一些,下部“心”要稍宽一些。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对这三首古诗词有了初步的了解,这节课就让我们对这三首古诗词进行更深入的解读吧! 探究新知 一、学习《山居秋暝》 1.默读《山居秋暝》,圈画出诗中所描写的景物。 2.全班交流,互相补充。 3.小组讨论,翻译诗歌内容。 空旷的山中刚下过一场雨,天气清凉,傍晚时分让人感受到阵阵秋意。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下来,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潺潺流过。竹林里传来喧笑声,原来是一群洗衣的女子归来了;莲叶晃动,原来是渔船顺流而下。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可我还是愿意留在这里,长久居于此地。 4.抓住景物,展开想象。 (1)教师示范,启发想象。教师为学生描述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亭亭玉立的荷花,绿油油的荷叶,纷纷向两岸分开,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顺着荷叶滴落于水中,原来是一叶渔舟顺流而下划破了这荷塘的寂静,那月光好像被打碎了似的,荡漾在水面上、荷叶上。 (2)猜一猜、比一比、评一评。老师描述的画面对应的是哪一句诗?你觉得老师描述的画面和你想象的有什么不同? (3)对比发现:怎样把画面想开去? ①能结合生活把景物的样子说清楚;②把动态描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