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影响气候的因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区域认知:通过对比不同纬度区域的气候特点,分析纬度位置对气候形成的基础性作用,理解不同纬度带获得太阳辐射量的差异如何导致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的不同,进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2.综合思维:从太阳辐射、气温、降水等要素入手,深入分析纬度位置影响气候的内在机制。 3.人地协调观:认识到不同纬度的气候条件为人类提供了多样化的生存环境和资源,人类应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合理利用资源,发展适宜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人地和谐共生。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两组生活场景图片:一组是夏季海边城市(如青岛)的人们在傍晚海边散步,海风凉爽;另一组是同纬度内陆城市(如西安)夏季傍晚的炎热景象,人们躲在空调房里。 提问:“为什么同纬度的海边和内陆,夏季的感受差别这么大呢?这和海陆分布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 引发学生思考,自然引出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讲授新课 知识一.纬度位置与气候 地球具有球状的表面,在同一天,南北方不同纬度的地方,正午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往往不同。 1.地球形状对气候的影响 地球公转时,由于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的平面成一定夹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正午的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2.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习惯上,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以及是否有太阳光线的垂直照射,是否有极昼和极夜现象,将地球表面划分为“五带” 。 3.比较地球上五带的差异 问题探究:(1)比较五带中,非洲大部分位于哪一个带?欧洲大部分位于哪一个带?大部分位于南寒带的是哪一个洲? 提示:五带中,非洲大部分位于热带,欧洲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大部分位于南寒带的是南极洲。 (2)五带中,你所居住的地方属于哪一个带?那里有太阳直射现象吗?每年哪一个时间段昼长夜短? 提示:五带中,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北温带;这里没有太阳直射现象;夏季,昼长夜短。 知识二.海陆分布与气候 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海洋表面和陆地表面温度的变化有很大的不同。纬度相同的地方,在夏季,海洋上气温低些,陆地上气温高些;在冬季,陆地上气温低些,海洋上气温高些。 1.海陆分布与气温 教师小结:海洋和陆地最热月和最冷月的时间不同主要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洋比热容大,升温慢降温也慢。 2.海陆分布与降水 同纬度地区,海洋的降水量通常比大陆多,因为海洋水汽充足且气流上升容易达到过饱和状态;而在大陆内部,距离海洋越远,降水越少 。 知识三.地形地势与气候 1.地形对降水的影响:迎风坡是气流上升的坡面,降水丰富,气候湿润,植被茂密;背风坡是气流下沉的坡面,降水较少,气候干旱,植被生长受限。 2.地形对气温的影响:山脉对太阳辐射的屏障作用,使得山地阴坡和阳坡的温度、湿度状况都产生很大的差异。 3.地势对气候的影响:表现为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一般情况下,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约0.6℃。 问题探究:析各种气候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填入相应的表格。 知识四.地形地势与气候 1.人类通过改变地面状况,影响局部地区气候。 提示:有利影响:人工造林、修建水库和灌溉工程,可以使局部地区气候有所改善。 不利影响:如果任意砍伐森林,则可能使当地气候恶化。 2.城市热岛效应:在人口密度大、工业集中的城市,中心城区的气温往往比郊区高,风速比郊区小,上升气流显著,雾和低云增多,形成城市热岛效应。 3.全球变暖与臭氧层空洞: (1)温室效应: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的量急剧增加,使全球气温升高,旱涝等灾害频繁。 (2)臭氧层空洞:排放出的氯氟化合物破坏高空的臭氧层,导致地面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强,进而危及人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