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 《气候》教学设计 课题名 2.2.2气候 教学目标 区域认知:了解我国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 综合思维:分析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总结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人地协调观:树立因地制宜的人地协调观。 地理实践力:理解气候对自然景观的影响,在地理实践中会通过植被判断气候。 教学重点 借助地图等相关资料,识别我国的温度带、干湿地区和气候类型。 教学难点 借助地图等相关资料,识别我国的温度带、干湿地区和气候类型。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视频导入:播放《中国的气候之最》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授 (一)气候类型多样 教师讲解:我国地域辽阔,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差异显著,组合成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 学生:记笔记;气候类型多样是我国的第二个气候特点。 1、中国的温度带 教师提问:你还记得地球上的五带吗?它们是怎么划分的,有什么特点? 学生:看图回忆: 教师:思考:温度带和五带的划分依据相同吗?并讲解活动积温。 学生:通过计算练习,了解活动积温的概念。 【设计意图】明晰概念,区分五带与五个温度带。 教师:识别我国的五个温度带。根据气温的空间差异,并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将我国从南到北划分为五个温度带。 学生:看图记忆。 教师讲解:五个温度带的活动积温划分和农作物及熟制。 学生:在课本相应位置记好笔记。 【设计意图】拓展温度带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教师提问:分析五个温度带分别位于什么位置? 学生;结合上节课所学地形区内容回答: 【设计意图】与地形知识串联,前后衔接。 教师讲解:面积广大的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冰川、冻土广泛发育,是独特的高寒区。种植青稞。 学生:做好笔记。 教师:找出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它与哪些地理事物重合? 学生:在图上描出并回答:秦岭—淮河线。 师生共同总结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设计意图】强化记忆。 中国的干湿地区 教师:讲解概念:干湿程度指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大小对比,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湿润;反之干旱。 学生:在课本相应位置做好笔记。 教师:识别我国的干湿地区。并讲解:根据干湿程度的空间差异,我国可以划分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四类地区。 学生:看图记忆。 教师:阅读中国干湿区的分布图和降水量分布图,你能发现什么联系? 学生:描出等降水量线和干湿地区的分界线后填表。 教师:不同干湿区由于降水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自然景观,试着连一连。 学生:结合所学连线。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降水与植被的关系。 教师:找出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它与哪些地理事物重合? 学生:找出并回答:秦岭—淮河线。 师生共同回顾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教师追问:为什么东北地区降水量不足 800 毫米的地区也有湿润区? 学生:结合地形地势和纬度位置思考:纬度高和海拔高,导致东北地区气温低,蒸发量小,所以是湿润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中国的气候类型 教师讲解:按照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空间组合,可以将我国的气候概括为不同的气候类型。 学生:看图记忆各气候类型的位置。 教师:找出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它与哪些地理事物重合? 学生:在图上找出并回答:秦岭—淮河线。 师生再次回顾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设计意图】多次强化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教师:结合气候直方图,描述我国的各气候特征。 学生:结合七年级所学,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依次描述各气候特征。 【设计意图】强化对气候知识的掌握。 小组活动:比较我国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特征。 1. 对照图2.13,说出图2.14所示四地的气候类型。 2.描述四地的年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