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 12.古诗三首 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1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古诗三首》中这三首诗都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感,以及忧国忧民的思想。教学时,先简介诗歌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认识当时的社会环境,为理解诗歌内容及诗人的感情做好铺垫。在反复的吟诵、朗读中,抓住诗歌的意象,通过想象画面的方式探讨诗意,体会情感,初步感知诗歌的表达特点。抓住语言训练的关键点、内容理解的重点、学生学习的难点,进行扎实的、有层次的语言训练。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搜集资料的能力,能够在课前查阅古诗背景及作者生平等相关资料。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能够通顺、流利地朗读古诗,但这三首诗所写的时代与学生的生活相距太远,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而且学生平时缺少对政治诗的积累,所以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学生在感悟三首古诗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对诗句字面意思的理解以及诗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还应顾及一下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 三、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以及忧国忧民的思想。 ②语言运用:通过反复朗读古诗,感悟、表现诗歌意境。 ③思维能力: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理解这三首诗的意思。 ④审美创造:体会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爱国之情。 思政元素:通过陆游临终前对家国统一的执着嘱托,引导学生感悟中华儿女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厚植心系民族命运的责任担当。借林升对南宋统治者苟安享乐的讽刺,启发学生反思历史教训,树立居安思危、振兴中华的忧患意识与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怀。 五、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 六、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一:解题导入,了解背景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它就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所写的———《示儿》。 2.你知道“示儿”是什么意思吗?(给儿子们看的诗) 3.陆游一生留下了近万首诗歌,其中有不少就是专门告诫自己的儿孙应该如何读书,如何写诗,如何做人,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还有“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等。可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示儿》,与那些诗截然不同。不同在哪里呢?让我们共同走进古诗。 4.师板书课题。 1、学生通过课前收集作者资料,课上汇报。 2、解释“示儿”的含义。 3、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4、生回答老师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理解诗句打下良好基础。了解作者和背景,使学生养成搜集资料的好习惯,为体会古诗深刻的内涵,以及感受诗人的人格打下基础。 教学环节二:初读古诗,疏通诗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学生自由朗读,把诗读准确、读通顺。重点指导“祭”的书写。 2.再读古诗,师:这是一首几言诗?(七言)按照以往所学的七言诗朗读节奏规律在书上将节奏划分出来。复习古诗朗读节奏。 3.再读古诗,掌握朗读节奏。 1、学生按要求读文。书写:“祭”字。 2、指名、分男女、分组读古诗。 3、生划分节奏。并且自读。 4、学生汇报朗读,生生互评。 引导学生去关注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从划分停顿符号开始,让学生掌握古诗的节奏。 教学环节三:细读诗句,理解诗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师:诗人此时是以什么身份给儿子写诗?(父亲)诗中有个词语透露出这位父亲的身体情况,你们能帮老师找出来吗?(死去)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说明诗人年纪已经很大了,不久于人世)所以这首《示儿》相当于陆游给儿子的一份(遗嘱)。 2、那么陆游生前对儿子最后的嘱托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