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 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 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1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用熟悉的古诗引入本次习作的主题。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回顾课文,领悟方法。通过回忆学习过的相关课文的表达情感的方法,为写文章定下感情基调;明确要求,指导选材。引导学生确立文章的中心和意图,从新颖的角度展开想象,打开思路。开启心路,指导方法;利用范例引导学生,通过合理想象,完成习作。佳作引路,章法导写;通过大量例文从不同方面指导学生想象二十年后家乡的变化。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未来主题的写作兴趣浓厚,能结合科技元素(如智能机器人、生态建筑)展开想象,但易陷入“技术堆砌”(如一味描绘飞行汽车、全息投影)而忽略“人文关———(如留守老人陪伴、传统文化传承)与“生态责任”(如碳中和社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部分学生因缺乏现实观察,想象脱离家乡实际(如将江南水乡写成“沙漠绿洲”),弱化“因地制宜谋发展”的科学思维。教学中需借“家乡发展档案”(如十年环境治理数据、非遗保护案例)夯实想象根基,通过“未来听证会”(辩论“AI替代人力是否导致失业潮”)培养辩证视角,并以“乡愁守护者计划”(设计“老宅新生”“方言活化”方案)联结个体创想与集体使命,让习作成为“以少年之笔答时代之问”的价值启蒙载体。 三、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掌握大胆地进行想象的方法,想象出家乡的巨大变化,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②语言运用:能列习作提纲,在习作中分段叙述,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③思维能力:能根据同学的建议修改习作。 ④审美创造:从现实生活体验出发,想象二十年后家乡的样子,规划未来家乡发展的蓝图。 思政元素:通过“时空穿梭笔触绘就家乡未来图景”的想象实践,深植“以创新驱动发展、以责任守护乡愁”的价值信念,激发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业的使命自觉。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围绕习作要求大胆地发挥想象,写出家乡的变化,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能列习作提纲,在习作中分段叙述,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五、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观察、收集关于家乡的变化的资料,充分发挥想象 六、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一:激趣导入,引出主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教师课件出示《回乡偶书(一)》和《回乡偶书(二)》这两首诗,引导学生体会情感。 师: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指名说说欣赏完这两首诗后的感受。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引出本次习作内容。 欣赏两首古诗,谈谈自己的感受,谈谈对家乡的理解。 由古诗导入家乡这个主题,并通过分享交流引起学生对家乡的记忆,为接下来设想家乡变化做好铺垫。 教学环节二:明确要求,交流展示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文字,明确本次习作要求。 (1)本次习作的内容是什么? (2)教材中给出的说明性文字强调了什么? (3)本次习作的要点是什么? 2.学生自由分组,交流讨论本次习作可采用的写法。 (1)可以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家乡的变化。 (2)详细描述归乡见闻,这是习作的重点。 (3)注意把写景、叙事与抒发感情有机地结合起来,恰当地表达那份浓浓的故乡情。 1、大胆想象,列出习作提纲。 2、小组交流,讨论本次习作可采用的写法。 通过讨论和列写作提纲的练习,让学生基本已经掌握了本次习作的要领。就可以用已经掌握的方法来完成本次习作。 七、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大胆想象二十年后的家乡会发生什么巨变。 巩固作业:列出写作提纲。 提升作业:梳理写作方法。 八、板书设计: 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 开头: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中间:详写经过 结尾:抒发情感,抒发热爱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