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672819

24.古人谈读书(2课时) 教案(表格式)

日期:2025-09-19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12次 大小:10770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古人,读书,2课时,教案,格式
  • cover
课题 24.古人谈读书 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1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这篇课文由两篇文章组成。这两篇文章都是以古文的形式呈现的。第一篇选自《论语》,是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解读;第二篇是朱熹的名篇,介绍的是读书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文言文学习基础,但对《论语》等经典语录的深层含义和现实迁移能力仍需引导。部分学生存在学习浮躁、被动接受知识的问题,对“不耻下问”“学而不厌”等品质缺乏实践体验;同时,学生对古文中的抽象概念(如“知”与“智”)理解较浅,需结合生活实例深化认知。教学中需通过情境化任务设计,帮助学生将古代读书观转化为主动学习的行动力,并渗透谦逊、思辨、坚持等品格教育。 三、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从不同角度分别介绍了从古至今人们读书的态度、方法、经历与感悟。 ②语言运用:会认“矣、耻”等3个生字,会写“耻、诲”等9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懂每篇文章所表达的重点。 ③思维能力:朗读文章,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懂整篇文章的意思。 ④审美创造: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所启发。 思政元素:通过古代圣贤的读书智慧,引导学生树立诚实求知、虚心好学、勤勉专注的学习态度,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和文化自信。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 五、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认读本课生字,搜集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 六、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一:诵读名言,引出课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诵读经典,引出主题。 课件出示: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读百遍,(而义自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2.导入主题:同学们,这些名言都和读书有关。我国古代的大文豪苏轼,对读书也有自己的感受。(课件出示单元导语) 3.引导板书课题:古人谈读书。 1.生齐诵经典。 2.齐读单元导语 3.齐读课题 谈话导入,用学生们熟知的名言引入课文,拉近了学生与课文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介绍《论语》 2、播放课文范读 3、字词检测,出示会认字,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4、检查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什么。 1、生介绍《论语》。 预设:《论语》中不止一处讲到学习的态度与方法。 2、听课文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用“/”画出停顿。 3、学生自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好长句子的停顿,读出节奏。注意“默而识之”中的“识”读zhì。总结,汇报 4、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教师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预设:本文讲了古人对读书的看法。 在教师范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握重点字的读音,并指导画出朗读的节奏,然后指导学生用各种方式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了解课文内容,达到对内容的熟悉和整体把握。 教学环节三:品读释疑,理解大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一、引导思考,课件出示: 二、师指导交流。 示例一:出示课文。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引导交流:谁来说一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课件出示: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教师指导。《论语 为政》中的相关内容 3、引导:同学们,你们能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说说你们的理解吗? 4、随机指导朗读 示例二:出示课文。 课件出示: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引导交流:谁来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