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677025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9《古诗三首》课时课件

日期:2025-09-19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70次 大小:718947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课时
  • cover
(课件网) 古诗三首 9 部编·四年级上 趣味导入 同学们古典诗歌中写景的诗句很多,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哪些图呢?一起来看看吧! 1.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重点) 2.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重点) 3.想象诗句中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难点) 整体感知 第一课时 《暮江吟》 暮 瑟 mù sè 暮 读准字音 暮 吟 mù yín 日暮 吟诵 认准字形 可怜: 可爱。 瑟瑟: 这里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词语解释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课文感知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 暮 江 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课文感知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诗歌的节拍。 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自读整首诗,体会情感 课文感知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齐读一二句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这两句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残阳 江水 课文感知 品读第一句 思考:作者在诗中为什么要用“铺”字,而不用“照”呢? 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就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课文感知 你从“一道残阳铺水中”体会到什么 夕阳的光已经接近地平线了,它静静地洒在江面上,是那样的柔和悦目而又鲜艳明快,写出了夕阳的宁静、柔和。 课文感知 自读第二句 思考:江水是怎样的色彩呢? 残阳如血,铺洒水中,江面呈现出斑驳的色彩,江水闪闪烁烁,摇曳不定。 课文感知 品读第二句 思考:两个“半”好在哪儿? 两个“半”字勾画出夕阳映照水中,红绿辉映的动感美。 课文感知 思考:这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金光闪闪。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殷红。 课文感知 齐读三四句 思考:用自己的话说说三四句的意思。 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降下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般,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致的弓。 课文感知 思考:最后一句诗用了两个比喻,它们分别是把什么比作什么? 把露水比作晶莹发亮的珍珠,把月亮比作弓。 课文感知 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九月初三,是月初,月亮还是弯弯的月牙,所以说 “似弓”。 为什么是“露似真珠月似弓呢”? 课文感知 请说说“九月初三夜”可爱在哪儿。 夜晚,露水不知不觉了降临了,正因为是无声的,诗人在一开始并没有发觉而月光却照出了它的到来。露珠在无声地闪烁,月光在无声地洒向大地,多么宁静,多么和谐,多么安详的深秋之夜呀。 课文感知 暮 江 吟 傍晚:夕阳西沉、晚霞映江 夜晚:弯月初升、露珠晶莹 诗情画意 课文感知 诗人从黄昏时,一直观赏到新月升起的时候,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第二课时 《题西林壁》 缘 yuán 读准字音 题 侧 tí cè 题目 侧面 峰 fēng 山峰 庐 lú 庐山 缘 yuán 缘分 认准字形 缘: 因为。 题: 书写,题写。 西林: 西林寺,在今江西庐山脚下。 词语解释 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东坡全集》传世。 课文感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