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677193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时课件

日期:2025-09-19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62次 大小:249416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时
  • cover
(课件网)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2 部编·四年级上 《难忘的泼水节》有他欢乐的身影,《一夜的工作》有他为民为国辛勤操劳的身影……他,就是中国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讲的也是周恩来的故事。这件事发生在少年周恩来的身上,那年他十二岁。 趣味导入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4.感受新中国的繁荣和富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整体感知 崛 范 jué fàn 魏 晰 wèi xī 读准字音 淮 huái 效 xiào 斥 chì 惑 huò 读准字音 chénɡ 惩 肃 晰 sù xī 振 胸 zhèn xiōng 肃立 肃然 清晰 明晰 振动 振奋 胸怀 胸口 认准字形 默 mò 默默 怀 赞 huái zàn 效 xiào 满怀 胸怀 赞美 赞同 效率 效果 认准字形 凡 fán 顾 训 gù xùn 平凡 回顾 训练 斥 chì 排斥 认准字形 课文先写( ),再写( ),最后写( )。 耳闻“中华不振” 中国人 自由读课文,说一说课文写了什么事? 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在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 课文感知 给课文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 ):在修身课上,周恩来表明了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部分( ):听伯父说“中华不振”,他疑惑不解。 第三部分( ):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无处说理,体会“中华不振”。 第1-10自然段 第11-14自然段 第15-17自然段 课文感知 讨论一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崛起”是兴起的意思。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 课文感知 思考:你能不能用一个简短的句子说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中华不振,周恩来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课文感知 自由读第一部分(第1-10自然段),想一想周恩来读书的原因和其他人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 课文感知 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课文感知 此时的周恩来在做什么呢?他是怎么回答的?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课文感知 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清晰而坚定”中你体会到什么? “清晰”很清楚,“坚定”不动摇。周恩来说的志向,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志向坚定,决不动摇。 课文感知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 思考: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和其他人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 其他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读书。 对比 突出周恩来的伟大抱负。 课文感知 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周恩来,后来成为了中华人民和国第一任总理。 这一部分最后才指出这位同学是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承上启下 设问 设置悬念 课文感知 自由读第二部分(第11-14自然段),想一想什么事让十二岁的周恩来难以忘怀? 课文感知 在奉天上学的时候,伯父告诉他,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不要随便去玩 有事绕着走 没有地方说理 课文感知 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被外国人占据?为什么呢?” “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分角色朗读 反问 课文感知 “中华不振”是什么意思? 以前政府腐败,国家不强盛,许多帝国主义国家和我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中国不振作,软弱无能。 课文感知 “中华不振”四个字和伯父沉郁的表情让周恩来难以忘怀。想一想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爱问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