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行千里母担忧》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1.学唱《儿行千里母担忧》后半段 2.学习简单的京剧表演身段 3.认识京剧的场面,练习锣鼓经[大锣住头] 二、课型、课时: 综合课、一课时 三、课标分析: 音乐课程体现了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课标的基本理念强调要重视音乐实践和了解多元文化,本课教学中应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等重要理念为音乐教育指导思想开展教学。通过聆听赏析、学生实践参与,积极引导学生在聆听分析与实践感受中国京剧特色,增进学生对京剧艺术的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四、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初中音乐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梨园风采》中的唱段《儿行千里母担忧》的后半段。 本节是初中阶段学习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第一个单元,对学生了解、热爱传统戏曲文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生角是京剧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行当,其中老生的唱腔更是深受人们喜爱。本节课通过对老生经典唱段的学唱,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京剧中老生行当的艺术魅力。 《儿行千里母担忧》选自京剧传统剧目《三家店》,该剧讲述了秦琼被权奸所害,押解赴登州,夜宿三家店,瓦岗寨上众英雄及押解官罗周等前来搭救的故事。这个唱段是秦琼在被押解的路上所唱,及表现了他对亲朋好友的依依不舍,也表达了他对母亲的深深眷恋,唱出了英雄心中的凄苦与无奈。 五、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在音乐演唱方面有了一定的能力,可是在京剧演唱上仍然非常薄弱。《儿行千里母担忧》这个唱段比较长,学唱有一定困难,所以在这节课中,教师选择后半段中的几个乐句来教唱,结合听辨、聆听、口传心授来学唱京剧,让学生积极体验京剧唱腔,感受其特点,进而产生学唱的兴趣。 六、课程资源: 人民教育-出卷网-教材、教师用书、课件、打击乐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及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1.审美感知 积极聆听京剧《儿行千里母担忧》后半段及老生行当经典唱段,感受老生唱腔浑厚、苍劲有力的特点,体会京剧音乐独特的韵味和情感表达。 在学习身段表演和锣鼓经的过程中,感知京剧艺术中唱、做、念、打相互结合的综合美感,提升对京剧艺术的审美体验。 2.艺术表现 能够运用正确的发声方法完整演唱京剧《儿行千里母担忧》后半段,准确把握唱腔的节奏、音高和韵味,展现老生行当的演唱风格。 学习并能熟练做出简单的京剧身段表演(如云手、亮相、台步等),并能将身段与演唱配合协调,做到形神兼备。 认识京剧场面,准确练习锣鼓经[大锣住头]的节奏,能参与到锣鼓经的演奏表现中。 3.文化理解 了解京剧老生行当的基本特点和京剧场面的构成,知道锣鼓经在京剧表演中的作用,初步认识京剧作为我国国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地位。 通过学习《儿行千里母担忧》,感受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4.创意实践 在分组展示环节,尝试将所学的演唱、身段和锣鼓经进行创意组合,形成具有小组特色的表演形式。 鼓励学生在课后根据自己对京剧的理解,尝试创编简单的京剧片段或对所学唱段进行个性化的演绎。 八、教学重点: 学唱京剧《儿行千里母担忧》的后半段。 九、教学难点: 能根据《儿行千里母担忧》后半段唱腔的需要,唱会上口字的发音及老生唱腔的基本韵味。 十、教学方法: 教法:示范法、练习法、听赏法、讨论法、讲授法等 学法:听辨法、聆听法、口传心授法等 十一、教学准备(教具): 多媒体课件、鼓、锣、铙钹、电子琴 十二、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2分钟) 教师通过朗诵《七律·赞国粹》诗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