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693099

3.7.1 生态系统的构成 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06 科目:生物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0次 大小:1887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3.7.1,生态系统,构成,教学设计
  • cover
《7.1 生态系统的构成》教学设计 一、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7.1 生态系统的构成 学科:生物学 年级:初中 课时:1 课时(45 分钟)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说出生物生存的基本环境条件(水、温度、光、空气等),并能举例说明其对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影响。 区分生态因素中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列举生物因素的常见关系类型(捕食、竞争、合作、寄生)。 描述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并能结合实例分析。 阐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明确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定义、职能及常见实例,理解各成分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 “影响鼠妇分布的生态因素” 实验探究,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掌握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重复实验原则),能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生物与环境的统一性,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意识。 培养科学探究的严谨态度和合作精神,增强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生态因素的类型及对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影响。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各成分的职能。 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和对照实验设计原则。 (二)教学难点 区分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理解生物因素的复杂关系。 对照实验中单一变量原则的具体应用。 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结合实例讲解核心概念和理论知识。 实验探究法:组织学生参与鼠妇实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讨论法:针对实验设计、实例分析等问题开展小组讨论。 直观演示法:利用 PPT 图片、视频、表格等辅助材料,增强教学直观性。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 课件(包含知识点讲解、图片、实验步骤、练习题等);实验器材(解剖盘、不透明盖板、透明盖板、装有清水的喷壶、鼠妇、湿土、干土等);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示意图。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相关内容;记录本和笔(用于实验记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情境导入:展示沙漠 “不毛之地” 与绿洲的对比图片,提问:“为什么沙漠中只有靠近水源的地方才有生物生存?” 引导学生思考环境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引出课题: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会影响生物,而生物也会与环境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生态系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7.1 生态系统的构成”。 (二)新课讲授(30 分钟) 1. 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本中 “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部分,找出生物生存依赖的基本环境条件。 讲解分析: 非生物因素:结合 PPT 图片讲解水、温度、光的影响: 水:“沙漠绿洲” 实例说明水决定生物分布,强调水是生物体内物质运输、代谢废物排出的必需物质。 温度:展示高山阔叶林(低海拔)和针叶林(高海拔)的分布图片,说明温度影响生物分布;结合 “大雁南飞”“蛇晒太阳” 实例,说明温度影响生物生活。 光:强调 “没有阳光就没有生命”,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依赖光。 生物因素:提问 “除了非生物因素,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生物?” 引出生物因素的定义(同一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其他生物),列举关系类型:捕食(如螳螂捕蝉)、竞争(如植物争夺阳光)、合作(如蜜蜂采蜜)、寄生(如菟丝子寄生在植物上)。 小结: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为生态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2. 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 实验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生态因素(15 分钟): 提出问题:结合课本中鼠妇 “栖息于阴暗角落,光线明亮处少见” 的生活习性,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 或 “湿度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